街巷转角的路灯亮了,老人笑了;办事窗口的队伍短了,群众的心暖了;田间地头的问题解决了,农户的眉头舒展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背后往往藏着一个共同的密码:干部是否“时时上心”。
“时时上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不是写在纸上的汇报,而是一种刻进习惯里的专注,是一种融入日常的负责。它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瞬间回应上,隐藏在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毫米的较真里,彰显于对平凡岗位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干部把心“钉”在职责上,群众才能把事“放”在心里。
心在哪儿,行动就在哪儿。一个对工作“上心”的干部,眼里总有活,心里总装事。汛期来临前,他会多去低洼地转转;政策出台后,他会多想群众听懂没;矛盾纠纷初起时,他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种“上心”,是未雨绸缪的敏锐,是防微杜渐的担当。它让问题化解于萌芽,让服务跑在需求前,用干部的“思考密度”换取群众的“安全指数”。反之,若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终损耗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寒的是老百姓的心。
“上心”之下,是敬畏之心在托底。敬畏权力来自人民,敬畏职位意味责任,敬畏群众期盼如山。心有敬畏,则行有依归。处理一份文件时,会想到它关联着一家企业的生存;审批一个项目时,会虑及它影响着一方环境的永续;落实一项补贴时,会惦记着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温饱。这份敬畏,让干部在决策时多一分审慎,在落实时多一分细致,杜绝了“大概”“可能”“差不多”,追求的是“精准”“到位”“最好”。当干部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群众自然会把干部当作“自己人”来看。
“放心”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评价。它源于无数个“上心”瞬间的累积。事情办得公道,流程走得顺畅,承诺如期兑现,风险有效规避,群众自然安心、省心、暖心。这份“放心”,是社会治理的稳定基石,是干群关系的牢固纽带。它无需豪言壮语,就体现在孩子能安全上学、家人能顺利就医、办事不用求人、合约不会被欺的寻常日子里。一个能让群众“事事放心”的社会,必然是干部“时时上心”铸就的。
《盐铁论》有云:“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治理一方,既需胸怀大局的“绣花”功夫,也需洞悉秋毫的“针尖”意识。每一位干部的工作,都是这幅宏伟画卷中的一道线、一个点。每一处“上心”,都是对这幅画卷的精心勾勒和着色。当千千万万的干部都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将“时时上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便能汇聚成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群众安心的磅礴力量。
“时时上心”与“事事放心”之间,连接的是一座用责任心、敬畏心、为民心筑成的桥梁。桥这头,是干部的躬身力行;桥那头,是群众的会心笑容。这座桥,通向往后更好的日子。(绵阳科技城新区 胡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