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干”重在一个“促”字,贵在一个“实”字。当前,各地各部门学习之风浓厚,如何让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与显著成效,是关键所在。真正有效的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必然与火热实践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最终体现于工作质效的提升与群众获得感的增强。实现学与用的深度融合、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是衡量学习成效的根本标尺。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这一古训深刻揭示了学习的实践本质。学习的价值,绝非停留在书本里、止步于言辞中,其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于开创工作新局。一切学习活动,若脱离了实践这片广阔土壤,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和意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起“应用导向”,坚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每一次学习研讨,都应瞄准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每一项政策研究,都应着眼于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具体行动。要将学习成果切实体现到政策制定的精准度上,体现到服务群众的温度上,体现到推动发展的加速度上。
实现学用融合、知行合一,关键在于找到有效的转化路径。要自觉摒弃“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任务观念,坚决克服学习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这意味着,学习规划需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学习内容需与履职需求深度匹配。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将学习阵地前移到实践一线,主动到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现场观察、在基层思考、在群众中问策。通过深入实践来深化认识、检验真知、修正偏差,又通过提升认识来更好地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从而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让学习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亦是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学习效果好不好,不能仅看读了哪些书、开了多少会、写了多少心得,最终要看是否转化为清晰的工作思路、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过硬的工作实绩。这套衡量标准,必须牢牢锚定在推动发展的实际贡献上,锚定在人民群众的真实评价上。工作推不动,就要反思学习是否触及了本质;群众有不满,就要检视学习是否对接了地气。唯有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认可的学习,才是真正富有成效、创造价值的学习。
组工工作责任重大,更应在“以学促干”上走在前、作表率。要自觉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健全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服务大局的效能。要大力倡树实干之风,让学习成为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加油站”,让实干成为检验学习深度、转化效果的唯一“度量衡”。
当学习与实践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思想的伟力就能充分转化为实践的动能。以学促干,其核心就在于激发这种“化学反应”,催生这种“融合之效”。唯有持续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不断攻克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绵阳科技城新区 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