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衔接”成江门家长圈暑期热议话题
如何“衔”而有方“接”而有法?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27 07:32   

    “我孩子这个暑假已经提前学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的大部分知识了,我算是放心了。”“这也太快了吧,我原本也有这个想法,但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只预习了一小部分,很担心孩子开学后跟不上学习进度……”这是暑假期间,我市学生家长陈女士和黄先生之间的对话,话语间,既流露出对孩子即将升入新学段的期待,也表现出担忧。

    2025年暑假即将结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段衔接”(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成为暑假期间家长圈中的热议焦点。“升学早准备,开学压力少一倍”的观点搅动着不少家长的心绪,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让孩子“提前学”“超前学”被一些家长视为缓解焦虑的方法。

    每一次学段跨越,不仅意味着年级的上升,更涉及学习环境、内容与方法的全面转变——于孩子,是规则、节奏与自我认知的重构;于家长,则是期望与不确定之间的心理拉锯。从教育角度出发,家长和孩子该如何科学应对“学段衔接”?如何实现“衔”而有方“接”而有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现实问题

    近六成受访家长对“学段衔接”感到焦虑

    面对孩子“学段衔接”这一暑期“课题”,不同家长有不同的做法。市民王女士的儿子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这个暑假,她有点“坐不住”。“跟身边家长的交流,都是围绕着‘我家孩子在学啥’‘必须提前学’‘没必要,锻炼好身体最重要’等一系列话题,发现很多小孩很早已经开始学习英语、拼音、写字、识字……而自己的孩子好像什么都不会。”王女士说,为了打消顾虑,暑假期间,她购买了一批小学一年级的教辅书和练习题册,每天给儿子安排2到3个小时的学科学习时间,从语文的拼音、古诗、写字到数学的数数、数字读写等都没有落下,同时还学习了部分英语知识。

    也有家长对“抢跑”说不,他们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家住蓬江区的梁女士,女儿即将升入初一。“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不是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快到青春期了,如果在学科学习上逼得太紧,可能会让她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有厌学情绪。相比学科学习,我更关注女儿的适应能力,因此这个假期花了很多时间和她进行沟通,陪伴她到周边城市旅游,还陪她看了演唱会。”梁女士说。

    有部分家长则表现得比较纠结,家住江海区的刘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即将升入初一,老二即将升入一年级。“我也明白不能‘拔苗助长’,要给孩子时间,慢慢培养学习习惯和兴趣,但是根据老大当年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提前学习下个学段的知识,相比身边提前学的同学,学起来比较吃力,对自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十分纠结。”刘女士表示,她和丈夫工作很忙,也不是教育专业人士,很难对孩子学习习惯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因此假期主要还是教孩子学知识。她坦言,自己焦虑起来脾气都变大了,每次发完火看到孩子委屈巴巴的表情时,又觉得后悔、心疼。

    8月25日,记者在江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学段衔接”的问卷调查,截至发稿前,超过300人参与调查,在“您觉得孩子有必要在暑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段衔接’吗?”一问中,69%的受访者选择“有必要”;在“您是否有因为孩子的‘学段衔接’而感到过焦虑?”一问中,58%受访者,选择“有”。

    核心挑战

    衔接核心绝非知识的提前灌输

    针对家长对于“学段衔接”所呈现的困惑。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景秋指出,学段转换阶段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挑战了家长对子女教育过程的控制需求。为了恢复心理上的控制感,家长采取干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焦虑也并非完全负面,适度焦虑可以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过渡,但当焦虑过度时,确实会干扰孩子的自然适应过程,甚至造成心理压力传递。

    结合不同学段的特征等因素,科学的“学段衔接”核心是什么?针对“幼升小”阶段,新会区正雅学校一二年级主任王英指出,该阶段作为孩子从学前启蒙阶段向系统学习阶段的首次关键跨越,衔接的核心绝非知识的提前灌输,而是围绕学段转型特征,聚焦心理适应的“软着陆”、学习习惯的规范化。

    “例如心理适应的‘软着陆’目的是让孩子不怕小学、喜欢小学。”王英指出,6岁孩子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不安全感,是衔接期十分容易被忽视的障碍。如有些孩子抵触上学、哭闹不愿去,根源并非学不会知识,而是心理适应需要一段过渡期。科学衔接的第一步,是帮孩子建立对小学的认识和情绪安全感,例如带孩子提前认识老师、认识学校,甚至观察哥哥姐姐上课的场景,让小学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地方。

    张景秋表示,“小升初”阶段是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期,衔接的核心应该放在学习策略的转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上。初中学科增多、内容加深,需要学生发展出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能力。同时,这个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心理和情感支持比知识预习更为重要。

    “初升高”阶段方面,张景秋表示,该阶段面临着从通用教育向个性化发展的转变,衔接重点应该放在生涯规划意识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高中学习需要更强的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学生需要从“学会”转向“会学”。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探索个人的兴趣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而非简单地提前学习高中课程内容。

    科学配合

    精准识别不同学段的衔接需求

    专业角度来看,暑假期间,家长和学生之间具体该如何配合,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学段衔接”?“幼升小”阶段,王英指出,家长的角色该从主导者转变为支持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家长可尝试每天设置15-20分钟小课堂时间,由家长当老师,孩子当学生,练习举手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坐直听指令,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王英指出,6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性持续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等方式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稳定性对上学后的课堂学习十分有用。“一年级的课堂通常会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学生注意力最能有效集中的前半段讲解知识,后半段通过活动、游戏、问答、解题等形式进行有效训练。”王英说。

    在“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副校长谢珊表示,这个阶段的学生个性化特征逐步显现,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商讨和设计假期安排。这个过程本身就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规划能力。“其中,‘小升初’阶段学生家长在暑假需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浸润式培养,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培养那些在学校环境中难以充分发展的能力。例如,通过深度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社会实践培养沟通协作能力,通过户外活动培养观察力和探索精神等。避免因过度强调预习和补习而导致孩子学习兴趣的损耗。”谢珊说。

    “而‘初升高’阶段学生家长需要注意,孩子已接近成年,心智逐步成熟,即将面临更大的学习难度和压力,暑假期间家长能做的是建立情感支持系统,提供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例如定期进行开放式对话,鼓励孩子表达对新阶段的期待、担忧和疑问,共同寻找应对策略。避免轻视孩子的担忧,而是认可这些情绪的合理性,并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这种安全依恋关系是孩子应对变化的重要心理资源。”张景秋说。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