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白沙街道织就“15分钟助餐圈”
用“一餐热饭”串起银发幸福圈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28 07:31   

目前白沙街道共有8家“益食堂”,实行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到点。图为岭梅社区“益食堂”。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淑君

    通讯员 蒋仲明 陈恺

    早上在胜利社区的面包店买一份5元爱心早餐,中午、晚上还可以到附近象山社区、雅怡社区的长者饭堂享用10元出头的长者套餐,78岁的李伯用25元就近解决一天的吃饭问题,直言很是方便实惠。

    李伯的日常,是白沙街道6万余名长者“食”有所乐的生动缩影。由于辖区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以上长者占了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白沙街道近年着力打造“15分钟助餐圈”,让长者在“家门口”就能遍尝幸福滋味。如今的白沙街道,就餐点遍布街巷,涵盖粤菜、湘菜、广式烧腊、粥粉面、烘焙面包等多元餐品,可谓用“一餐热饭”串起了银发幸福圈。

    饭堂藏满“暖心密码”

    不只吃饭更重相聚

    每天中午,象山社区长者饭堂烟火气十足,除了老人,也有不少中青年前来用餐。这背后,是白沙街道破解长者助餐“可持续”难题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市首家社区企业,蓬江区善邻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在象山社区率先探索“社区公司服务+国资企业供餐+社会餐饮参与+慈善公益”助餐模式,打破传统长者饭堂“仅服务老年人”的局限,并通过引入“社区合伙人”五邑农家煲仔饭餐厅,精心设计10款不同口味的优惠套餐,以社会化协作降低运营成本,让居民拥有更多餐品选择权。自2025年6月试运行以来,饭堂累计供餐超1400份,服务超700位长者,还成了周边上班族、亲子家庭的“暖心饭堂”。

    这个以解决长者吃饭问题起家的食堂,早已超越原先的定位。非就餐时段,这里是街坊“聚脚地”;每周,象山社区还会在此举办健康讲座、书法课等活动。“来食堂比在家热闹多了,不仅能吃饱,还能交上朋友!”老人们的话里满是认可。

    “以前吃饭是‘任务’,现在是‘期待’。”在独居的赵伯看来,象山社区长者饭堂的煲仔饭是招牌,米饭裹着腊味香,锅巴焦脆可口。更让赵伯暖心的,是饭堂的积分奖励计划——用餐可以攒积分用以兑换日用品,他说自己已用积分换了一袋米,“这饭吃得值”。

    目前,“象山经验”正加速辐射。随着白沙街道甘化社区、江华社区、圩顶社区、复兴社区4家善邻分公司的成立,服务网络逐渐覆盖4个片区、38个社区。白沙街道以“一餐热饭”承载起社区服务的温度,如今也触达到越来越多的居民。

    政企协同破局

    让暖心供给触手可及

    雅怡社区的谭记猪腰汤餐厅,是社区助餐服务的重要一环。每到傍晚,餐厅外便排起长队,玻璃门上“长者套餐”海报格外醒目。“10元,一饭一肉一菜一汤,划算!”72岁的陈姨边吃边点赞。作为白沙街道“社区饭堂暨爱心餐桌”项目首批试点企业,谭记猪腰汤餐厅自今年6月起推行“企业让利+长者自付+慈善捐助”模式:每餐企业让利3元,蓬江户籍低保、特困老人自付2元,剩余8元由蓬江区慈善会统一结算。“老街坊吃得开心,我们也有成就感!”店主黄老板说。

    江边社区“益食堂”则通过精细化服务筑牢民生底线。该食堂实行差异化定价——蓬江区低保、特困长者2元/餐、蓬江区60岁以上长者10元/餐、其他人群13元/餐。菜品由国资企业运营的中央厨房统一采购、制作、配送,食堂电子屏上滚动播放当日菜单,餐单一目了然。

    这样的暖心供给,在白沙街道随处可见。“早餐有谷研熹禾,饮茶有御香园,深夜还能去张记潮汕砂锅粥。”住在胜利社区的林阿姨掰着手指头数出了社区里的“长者友好就餐点”。这些都是加入了白沙街道“社区饭堂暨爱心餐桌”项目的企业,目前共有23家,覆盖辖区38个社区。在江华社区的万兴行牛奶面包店,玻璃门上贴着统一的“爱心餐桌”标识,店主张姐每天雷打不动预留30份“爱心面包”,60岁以上长者可凭身份证按5元一份的价格购买。“街道给了统一标识,还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让我们能为老街坊做点事,心里踏实!”张姐笑着说。

    截至目前,白沙街道已构建起“23家爱心商户+8家标准化‘益食堂’+2家社区长者饭堂服务点”立体助餐网络,涵盖面包店、粤菜馆等多元业态,通过政企协同织就“15分钟助餐圈”。数据显示,仅“社区饭堂暨爱心餐桌”项目企业已累计接待就餐长者约5.4万人次。

    从适老化的桌椅设计,到充满烟火气的社交场景;从标准化“益食堂”的民生兜底,到社会化运营的资源串联,再到爱心商户的广泛覆盖,白沙街道正以长者饭堂为载体,编织出一张可持续的民生保障网。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