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门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和制度机制短板,以及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注重标本兼治,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取得扎实成效。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江组轩
织密渡运领域“责任网”
打造侨乡“幸福渡”
江门水网纵横、河流密布,海岸线长度约占全省1/10,群众生产生活对渡运需求较大。然而,部分船舶结构老旧、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对群众出行安全构成风险隐患。
市委坚持问题导向,多次召开工作现场会等专题部署,厘清交通、海事等部门职能,压实市县镇村渡五级责任。市政府坚持常态长效,出台《江门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逐步推动船舶驾驶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市纪委监委坚持重拳打击,查处一批违法案件、处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市交通运输局实施渡船更新改造、渡口设施升级,取缔非法码头渡口和非法装卸点。跨部门协同共治进一步强化,织密渡运领域“责任网”,打造侨乡“幸福渡”。
通过系统施治,全市一盘棋的渡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可持续的水上交通格局逐渐形成,安全可靠的渡运“生命线”全面筑牢,人民满意的渡运新业态日益发展。
设立市“百千万工程”合规指导组
推动降本增效
“百千万工程”领域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廉政风险不容忽视。市委高度重视“百千万工程”规范性、廉洁性,谋划部署落实举措,明确提出工作要求,指导创新“作战体系+联动机制”,实现合规指导全覆盖。
江门建立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市委巡察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审计局等9个职能部门作为联络成员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纵向市县镇三级财政贯通,横向职能部门协同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加强源头专业化合规指导监督。设立市“百千万工程”合规指导组,推动降本增效,对省市两级“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开展全流程合规指导,避免财政资金流失。
成立市会计核算中心
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使用
聚焦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江门在学习教育中深入推进建设节约型机关,市委决定成立江门市会计核算中心,推进市直财政全额供给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全覆盖。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制定实施方案,并在市财政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系统抓好工作落实,加速推进组建工作。
2025年7月,江门市会计核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各核算单位的支出过程由事后监督扩大为包含事前和事中控制的全过程,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推动提质增效。江门市直完成改革后可精简单位编制和编外人员,预计节约财政资金超千万元,进一步减员降本增效。
组建江门公共资源交易集团
铲除腐败滋生土壤
江门紧盯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中“围标串标”“人情干扰”等廉政风险点,制定《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方案》,组建江门公共资源交易集团,坚持从体制机制上堵塞监管漏洞。
2025年3月,市委同深圳交易集团围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实践进行深入交流,合力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2025年6月,市国资委与深圳交易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江门公共资源交易集团于8月14日揭牌。选派纪检监察部门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以“应进必进”原则分步将全市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公物处置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整合纳入,通过制度创新、釜底抽薪,统一平台规范交易,全力破解资源分散、增值低效、交易成本高、交易行为规范难等问题,铲除腐败滋生土壤,让工程建设和项目招投标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公共资源配置规范化、透明化。
布局发力银发经济
守护老年群众“幸福餐”
江门是全省户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养老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新关切、新期待。学习教育期间,江门注重搞好开门教育,把发展银发经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作为培育经济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印发《江门市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主要目标,从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丰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三方面,着力推进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新会区养老中心顺利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核心构建银发经济产业链,形成智能辅具、康复器械等细分产业集群,全市共有5家企业、12个产品纳入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
市委、市政府凝聚政企社多方合力,开展“一元助老、膳敬长者”慈善募捐、“善行江门·福满侨乡”万人健步行等活动,在现有264处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基础上,推进“侨都长者饭堂”建设,服务网络覆盖全市所有镇(街),有效守护老年群众“幸福餐”。
加强明德学校建设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近年来,各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增长趋势,引发社会关注。江门加强明德学校建设,构建“制度保障—课程重构—社会支持”三维治理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未成年人矫治教育示范标杆,为全省专门教育发展提供“江门方案”。
市委专题审议《江门市公办专门学校建设方案》,精心挑选校址、着力配强师资、安排专门经费,大力推动明德学校建设。率先在全省专门学校设立中考考点,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标准化考场改造,保障学生平等享有中考升学机会。建立“一生一策”升学指导机制,市教育局协调各高中、中职、技工学校,对填报录取志愿的明德学校学生应收尽收,并要求各学校建立后续跟踪服务机制,帮助学生实现从矫治教育到常规教育的平稳过渡,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集中整治校园餐问题
让学生“吃得饱、吃得香”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学生身体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等专题研究、听取教育系统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情况,严肃查处隐藏在学校食堂的“蝇贪蚁腐”。市教育局建立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工作机制,联合市场监管、卫健、消防等部门开展多轮拉网式督导检查,完善中小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特别监督员”等工作制度、指引60多项,探索建设校园餐智慧监管平台,强化招投标全过程管理,有效防治食堂“微腐败”。
校园餐整治以来,学校食堂保障条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学校餐费标准明显下降,食堂食材成本占比普遍提高至66%以上,校园餐质量普遍提高,校园餐管理经验做法获省教育厅肯定推广。
开展护企专项行动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江门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江门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短板: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涉及营商环境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针对当前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市委专题部署、精准布局,深入开展“廉润五邑·亲清护企”专项行动,重拳整治“不愿担当”“拖拉散漫”“随意机械执法”“吃拿卡要”“敷衍塞责”“权钱交易”等6大类问题,全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市纪委监委开展监督检查,对9起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市发展改革局印发《江门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围绕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制定50项举措,引导党员干部以严实作风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
2025年上半年,江门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66.1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