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防教研战”应急传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新华网  发表时间:2025-08-28 11:06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从单一灾种应对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型,灾情信息的精准传播成为挽救生命、稳定社会的关键环节。应急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响应国家应急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举措之一。近年来,防灾科技学院构建“防教研战”一体化应急传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破解传统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实战需求脱节难题,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防”,校园实景构筑沉浸式防灾能力训练场

  防灾科技学院致力于宣传防灾减灾理念、传播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伫立国内首座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问地园”、汇聚采集自国内四大名火山的火山石标本的“思玄园”等特色校园景观,凝练出浓郁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防灾减灾救灾文化;基于突发事件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室、大学生志愿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训练场等,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落地实践;依托应急管理行业背景的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灾害模拟实验室”,搭建了包含地震模拟振动台等几十类灾情场景的实景教学区,可以在地震废墟、化工泄漏、城市内涝舆情响应沙盘等灾难模拟场景中,锤炼学生在突发事件极端条件下的新闻采写、现场播报和信息发布能力。

 “教”,课程体系深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全流程

  近年来,防灾科技学院坚持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辅相成,从全网全时舆情监测、探知风险及时预警、准确研判提出方案,到生产发布应急新闻、协同媒体准备采访、多个平台科普宣传,再到全面评估应对效果、复盘总结形成报告,打造全链条能力培养与训练的特色课程体系,把“守夜人”和“逆行者”的使命意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危机传播特色课程设计精准对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每个环节,相关课程体系以行业理论课为基础,以新闻传播学科与应急行业融合的特色课为核心,以系列特色教材为保障:“应急管理概论”“自然灾害概论”等公共课夯实行业理论基础,“应急传播理论与实务”“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等传播与应急融合的核心课程彰显特色,《应急传播概论》《应急科普概论》《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突发事件报道实用教程》等系列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特色专著和教材,为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实践课、集中实训、毕业设计递进式培养:“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全媒体报道实训”等实践课紧密贴合行业需求设计内容,“舆情专项演练”“应急科普多媒体作品创作”等集中实训强化舆情监测系统应用、无人机航拍信息采集等专项技术,毕业设计体现应急响应中的策、采、编、发、摄、录、评、播的综合能力。

 “研”,三维矩阵平台驱动产学研用融合转化

  通过建设实验室、工作室、研究所三维矩阵科研平台,防灾科技学院既做研究发动机,又充当产业连接器,打破产学研壁垒。学校建设传播效果实验室、全媒体技术实验室、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聚焦技术研发与理论验证,量化信息传播的认知影响与社会效应、进行跨平台内容智能分发训练等。舆情工作室、视觉设计工作室、数字传媒工作室等,将实验室成果进行创意生产与实战应用,组织遍布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活动。灾害舆情研究所、风险传播研究所等研究所集群,承担“自然灾害事件信息传播研究”“河北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传播研究”“重大地震事件舆情舆论研究”等大量省部级以上课题,提供行业洞察与政策研究,指导行业标准制定,实现成果的高效转化。

  “战”,学校行业协同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作为行业高校,防灾科技学院协同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共建、课程共研、过程共管、质量共评,学校行业协同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实现人才输出精准匹配行业需求。位于北京凤凰岭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5·12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等行业资源,担负起课程实训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功能;新闻发言人、应急科普专家、《中国应急管理报》专家等几十位应急系统专家将突发事件应急传播案例转变为学生屏幕上的舆情舆论推演作业;行业媒体平台开通顶岗实习绿色通道,师生直接参与危机应对全流程,将毕业论文写在应急抢险一线,将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转化为课堂训练的标尺。(刘晓岚,作者系防灾科技学院文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