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9-01 07:31   

    随着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航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蓬江区东风小学 王文华

    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例如,在古诗《悯农》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珍惜粮食”创设主题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并尝试创作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从中体会传统美德。要将阅读文本置于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使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梯度、开放性、思辨性的核心问题,摒弃浅层问答,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同伴及教师展开多维度对话。例如,在阅读课文前,可让学生根据标题或插图预测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验证和调整预测。同时,针对关键情节或人物言行,可通过追问“为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等问题,鼓励学生对文本观点、人物行为或写作手法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例如,在《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乌鸦被骗是否只是因为爱听好话”。

    其次,教师可通过个性化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表达方式等方法,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例如,在学习散文《桂林山水》时,通过反复诵读描写山水的优美句段,引导学生想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并尝试用画笔描绘或用语言描述心中的美景。

    再次,教师可以将单篇课文作为基点,开展关联性、主题性或比较性的拓展阅读,如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例如,在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相关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民俗、诗词或传说,制作文化小报或进行主题分享。再如,学习《将相和》后,可补充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片段或关于“和”文化的其他故事、名言,并组织学生讨论“和”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此外,教师可通过设计整合语言实践、思维探究、审美表达、文化体认等要素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完成有意义的挑战性任务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策略,实现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例如,围绕“神话的魅力”主题,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神话,比较其中异同,再探究神话中蕴含的人类早期智慧,最后创作现代版神话或进行神话剧表演,从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实现多种素养的融合与共生。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是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与实践创新。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深度对话、审美体验、文化拓展、任务驱动等核心策略,将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浸润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