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击球,也能掷地有声;一种信念坚守,足以照亮人生。
傍晚的台山宁城公园的露天排球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场边围满了观众,人群中不时传来喝彩与掌声。在这片洋溢着热情与活力的球场上,有一个特殊的身影——他只有一只手臂,却动作敏捷、神情专注,一次次跃起、击球,与队友默契配合。
他就是陈永坚,单手托起排球梦,成为这片球场上无人不晓的“独臂大哥”。
排球文化融入血脉
台山,被誉为“排球之乡”,在这里排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陈永坚是台山本地人,从小就在浓厚的排球氛围中长大。“村口的田地里,木杆支起来、网一拉,就是一个球场。”他回忆道,“八九岁读二年级时,我就开始在学校打排球。”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比赛,是陈永坚童年深刻的记忆。
陈永坚说,台山人对排球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学校体育课、课余活动就是打排球。”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排球队的一员。虽然没有获得过什么大赛荣誉,但排球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排球的纯粹热爱,从童年一直延续至今。
初中毕业后,陈永坚独自前往上海务工,从事灯饰销售工作。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他最怀念的,是家乡那片排球场。
用单手托起的励志人生
200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改变了陈永坚的人生。“那时候坐公交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他回忆道,“醒来时在医院,左手已经保不住了。”
“那时候想死的心都有。”陈永坚坦言,“我从小爱美,突然少了一只手,门都不敢出。”有近大半年的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害怕面对外人异样的目光。然而,台山人骨子里的坚韧让他重新站了起来。“我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好强,不可能就这样沉沦下去。”陈永坚说。
2006年,陈永坚在台城开了一家音响店。“我要靠自己努力,让别人看得起。”店铺稳定之后,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2015年左右,他重新回到了排球场。尽管只有一只手,但他从小打下的排球基础还在,反应依旧敏捷。重回球场之初,他也有过忐忑:“一只手肯定没有两只手方便,我怕拖队友的后腿。”
球友们的包容和善意很快打消了他的顾虑。“他们从来没把我当残疾人,就跟正常人一样球照扣、局照打。”陈永坚说。
除了排球外,陈永坚在羽毛球领域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前年,他代表台山参加江门市残联羽毛球比赛,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此外,他还是个“全能工匠”——家里店内的装修、电路,几乎全部由他亲手完成。妻子对他充满敬佩:“他脑子转得快、什么都能做。我们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全靠他向前冲。”
对排球的热爱不分年龄
夜幕深沉,排球场的灯光依旧明亮。在台山,像陈永坚这样的排球爱好者并非个例。每天晚上,台城露天球场都聚集着从十几岁到七八十岁的球友。他们不分年龄、不论水平,自由组队、轮流上场。“这个水泥球场虽然没有塑胶缓冲,也没有专业照明,但每一天,仍有很多人自愿提前来扫地、擦干积水,只为晚上能顺利开打。”73岁的老球迷伍新长说。
“打排球是会上瘾的,一天不打就觉得少了点什么。”陈永坚笑着说,“这里不分年龄、不论水平,只要你想打,大家都欢迎。”如今,他每晚7点半准时出现在球场上。打排球不仅强身健体,更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以前出门总要戴假肢,现在打球时戴不了,反而习惯了。”陈永坚说,这是排球运动带给他的释放与接纳。
球友陈先生这样评价陈永坚:“他热爱打球,人很自信,各方面也很优秀。”在这片场地上,陈永坚不再是一个残疾人,而是一个真正的运动员、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和伙伴。
【文/图 黄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