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口墟社区组织年轻人开展环圩骑行活动。
“早晨在田间打一套八段锦,傍晚和村民唠唠家常,工作室就在改造后的老碉楼里,抬头是青瓦,低头是图纸。”在开平塘口镇塘口墟社区生活了3年多的建筑设计师马禹,用这样一段话形容自己的日常。很难想象,这个如今聚集着2000余名“新塘口人”的活力社区,10多年前还是个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村”。从“留不住人”到“人人想来”,塘口墟社区靠什么留住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答案藏在人才公寓的暖灯里,藏在人才饭堂的烟火气中,更藏在共生共荣的社区温度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从“引才”到“留才” 先给人才一个“家”
曾经的塘口墟社区,旧骑楼空置、老厂房破败,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要留住人才,首先得解决“安居”的问题。
塘口镇政府率先发力,拿出真金白银,打造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人才饭堂,人才公寓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人才饭堂则每天提供新鲜热乎的家常菜。同时,塘口镇将旧粮站、老邮局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免费向初创团队开放,配套多功能会议室、休闲餐吧。“现在,人才公寓二期已经住满了,三期马上开工。”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碧瑶说,这些硬件不是“摆样子”,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人才的生活痛点。
此外,社区还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外来人才与本地村民之间的交流。社区每季度开展“圩里青年生活调查问卷”,精准收集人才需求;想种地的青年可以在“圩里农场”认领土地,让他们将收获的蔬果分享给邻居和人才饭堂;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的活动上,本地阿婆手把手教年轻创客做塘口糍……“出门时,村民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吃早餐时,满街都是熟面孔,这种亲切感在别的地方找不到。”一名从广州来到塘口镇的网络文学创作者说,正是这份“心安”,让她从“过客”变成了“塘口人”。
创业有支持,发展有空间
让人才“乐业”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塘口墟社区的服务总能“精准对接”。针对“数字游民”和远程办公者,社区推动公共空间网络升级,“IE公社”联合圩内商家开放共享工位,还不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让程序员、设计师、网文作者能随时交流碰撞;针对文旅、文创领域人才,搭建“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提供3年免租金、免物业费的场地。
“我们不搞‘一阵风’式服务,而是跟着人才需求变。”吴碧瑶举例,得知很多人才有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的需求,社区主动对接镇里的学校和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对于遇到创业瓶颈的团队,社区会与本地企业、华侨沟通,帮忙对接供应链。
从“旁观者”到“共建者”
让人才成为社区主人
“塘口墟不是纯景区,是活生生的生活社区。”这是塘口墟社区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这里,人才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共建者”。
这样的“共建”场景,在塘口墟社区随处可见:“墟里活化委员会”吸纳建筑设计师、文创店主、本地村民代表,村里老楼的改造风格,要经过委员会投票;“乡村风貌委员会”里,“新乡人”和“原乡人”一起为镇、村规划提建议,避免“千村一面”;“IE公社”主导开展“文明夜集”活动,商家和人才面对面交流,为优化社区服务出点子提建议。
吴碧瑶说,塘口墟社区的“留才密码”其实很简单:以真诚待人才,以服务暖人才,以文化聚人才。当乡村既能让人实现价值,又能让人找到归属感,自然会成为年轻人心中“来了就不想走”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