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等圩”活动走过七个年头,从最初简单的市集,成长为融合美食、文创、音乐、民俗体验的综合性文化盛会。 受访者供图
“七夕等圩”活动的核心魅力,在于对传统习俗的创新诠释。
“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我还做了鱼灯。”8月31日晚,在开平市塘口镇天下粮仓广场,参加“七夕等圩”活动的市民谭小姐开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当晚,为期三天的2025塘口镇“七夕等圩”活动圆满收官,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会,吸引了数万人次“打卡”。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黄苇苈(署名除外)
青年主导创新 传统节日注入青春动能
塘口镇“七夕等圩”活动始于2018年。为唤醒乡村活力、传承本地文化,当年第一届“七夕等圩”活动在天下粮仓广场举办,以“七夕文化+圩市烟火”为核心,开启塘口旧圩重生的序幕。
如今,“七夕等圩”活动走过七个年头,从最初简单的市集,成长为融合美食、文创、音乐、民俗体验的综合性文化盛会,也是塘口镇“在地创生节”系列活动之一,累计吸引近30万人次参与,成为该镇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更成为联动旧圩文旅资源、展示乡镇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
今年的“七夕等圩”活动由塘口镇IE公社联合本地青年、创客全程策划执行,从摊位招募到现场运营,处处可见年轻人的创意与活力。活动现场,音乐舞台成为最热闹的区域,音乐人、乐团轮番登场,民谣的悠扬、电子乐的动感、摇滚的热烈一起交织,与夜色中的灯光相映;流行金曲与经典粤语歌引发全场大合唱,现场成为“全民K歌大舞台”。市集区域同样充满青年创意,50多个特色摊位中,既有钵仔糕、塘口糍等地道风味,也有精品咖啡等创意美食;非遗鱼灯、特色文创等,让游客在“逛吃”之余,感受手工艺术背后的文化温度。
“七夕等圩”活动的核心魅力,在于对传统习俗的创新诠释,今年的活动延续“圩市+民俗+创意”特色,将开平的“慕仙”“等圩”古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在6号粮仓,策划团队以竹为架、以青秧为烛,搭建“慕仙秧”祈福装置,游客领取彩色丝带写下心愿,挂满竹枝的丝带随风轻扬,成为市集的“热门打卡点”。夜幕降临,本地居民带领游客摆上水果、糖水、清茶,重现传统“慕仙”仪式。粮仓旁的河面,一盏盏河灯承载着心愿顺流而下,烛光摇曳,宛如流动的星河,不少情侣、家庭驻足观赏,用镜头定格这份浪漫。在七彩鱼灯工作坊,大人小孩在青年艺术家的指导下,用竹篾做骨、以彩纸为衣,结合现代拼贴艺术制作鱼灯。
吸引青年回乡
“等圩”故事未完待续
“年轻人不仅可以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更能成为主导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角。”塘口镇IE公社发起成员、本地青年李继津道出“七夕等圩”活动的深层意义。作为塘口镇“文明Yeah(夜)集·IE引力场”特色品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等圩”活动不仅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塘口、建设塘口。
“塘口的变化很大,文旅发展越来越好。”谭小姐的感慨,是许多返乡青年的心声。塘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IE公社和青年创客是“七夕等圩”活动宝贵的财富,他们用年轻人的视角诠释传统节日,激活了塘口旧圩的空间价值,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坚实力量。
除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等圩”活动,塘口镇“在地创生节”系列活动还将以更多样形式不定时举办。“节日未必天天有,但乡土的浪漫与温情在塘口从未散场。”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