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方队现新会子弟兵身影
军人家庭的“育才经”与“报国情”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9-04 07:31

    昨日,在这个铭记历史、致敬和平的日子里,有四位来自新会区的年轻军人身着戎装、意气风发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而他们的父母早早来到新会碧桂园凤凰酒店,相约一起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期盼着在受阅方队中寻找到那个最熟悉的身影——他们的儿子、他们的骄傲。

    当镜头掠过军容严整的方队,周振君的父母眼眶湿润了,激动的呼喊声中满是自豪:“看!那是我的孩子!这是他第二次参加阅兵了。”

    在这光荣时刻的背后,是军人家庭不平凡的育才之路。本报记者走进其中3个光荣家庭,聆听他们的“育才经”与“报国情”。他们中,有三代从军、用“光荣之家”牌匾激励传承报国志的黄壹舟家庭;有十年磨一剑、用朴实家风塑造军人魂的周振君家庭;还有跨越时空、以红色基因厚植强军情的彭涛一家……探寻“一人受阅,全家光荣”背后的温暖故事,记录下这些家庭为强军事业作出的不平凡贡献。

    策划/简家琳 文/冯瑶君 简家琳 任晓盈 图/受访者

    周振君家庭

    钢铁战士是“全村的骄傲”

    “我们全村人都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昨天,新会区大泽镇潮透村党总支书记卢丽芳面对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之情,话语里满是对本村子弟的骄傲。

父母是周振君最坚强的后盾,支持他在部队好好干,争取再立新功。

父母是周振君最坚强的后盾,支持他在部队好好干,争取再立新功。

    这份骄傲的源头,来自潮透村走出的好儿郎——周振君。作为土生土长的新会大泽人,周振君自小就怀揣着军人梦。2015年9月,18岁的他如愿应征入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国防绿”,开启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历经十年磨砺,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与坚定的意志品质,此次再次成为阅兵方队的一员,用挺拔的军姿展现中国军人的风采。

    “我在潮透村工作20多年,振君是我看着长大的。”卢丽芳回忆起周振君的童年,话语里满是自豪,“他从小就特别优秀,不仅学习认真,还特别懂事,见了长辈会主动问好,村里的老人都很喜欢他。这几年每次返乡探亲,他总会到村委会走走,跟我们聊聊部队的生活,问问村里的情况。”

    在父亲赵伟高眼中,儿子能走上阅兵场,是多年梦想的开花结果。“成为一名中国军人,是振君从小就有的执念,也是我们全家的心愿。”赵伟高告诉记者,周振君自小就对军旅题材的影视节目情有独钟,每当看到军人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模样,他总会目不转睛,还常常模仿军人的站姿、走姿。“那时候他就总跟我说,‘爸爸,我以后也要穿军装,保卫国家’。”

    2015年,恰逢征兵季。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18岁的周振君第一时间报名应征。从填表申请到初审复审,再到严格的体检,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对待,最终顺利通过考核,拿到了入伍通知书。“记得当时他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反复摸着通知书上的字,跟我说‘爸,我终于能当军人了’。”赵伟高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入伍十年,周振君的成长与蝶变,赵伟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刚入伍的时候,他还带着点孩子气,觉得穿军装帅气、威风。但随着在部队里的磨砺,他对军人这个职业的理解越来越深,对这身军装的感情也越来越重。”赵伟高说,现在儿子每次打电话回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军装代表着责任和担当,穿上它,就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周振君的成长,也离不开母亲周佩兰的言传身教。作为潮透村连任5年的村民代表,周佩兰一直积极参与村内公共事务,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邻里帮扶,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我们没什么大道理,就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做正直的人,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遇到困难别退缩。”周佩兰说,周振君性格外向,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在部队的十年里,无论训练多苦多累,他从来没有在家人面前抱怨过一句。“有时候我们心疼他,问他训练是不是很辛苦,他总是笑着说‘没事,这点苦不算什么’。”

    如今,看着儿子站上全国瞩目的阅兵场,周佩兰既骄傲又安心。“我们会一直做他最坚强的后盾,支持他在部队好好干,争取再立新功,为国防事业多作贡献,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从潮透村的普通少年,到阅兵场上的钢铁战士,周振君用十年军旅生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也为家乡带来了荣光。而这份荣光,将激励着潮透村更多的年轻人,以他为榜样,追逐梦想、奋勇前行。

    彭涛家庭

    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传承

    “我们大半年没有跟阿涛联系了,前段时间才知晓他有机会参加9月3日的阅兵仪式,我们一家人都感到很惊喜,为他骄傲。”9月1日,电话那头,父亲彭坚健的声音难掩激动与自豪。

2023年夏天,父亲、姐姐送彭涛前往军校入学。

2023年夏天,父亲、姐姐送彭涛前往军校入学。

    彭坚健口中的“阿涛”,是他引以为豪的儿子——彭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昨天,这位年轻学子的身影出现在了阅兵方队中,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这份突如其来的荣耀,让这个来自新会崖门的家庭沉浸在无比的自豪与喜悦之中。在与记者的连线中,彭坚健细细回溯儿子的成长轨迹,言语间充满了对儿子的思念,更流淌着一个家庭跨越三代的家国情怀与军人梦想。

    彭涛的从军之路,蕴含着一种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传承。彭坚健动情地告诉记者:“我父亲是一名军人,尽管他在阿涛出生前就已离世,爷孙俩未曾有机会见面,但我常常在阿涛面前谈起他爷爷的当兵往事。”这位素未谋面的祖父,成为彭涛成长过程中一位重要的精神榜样。

    “我曾告诉他,他的爷爷一生都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彭坚健说道。这些故事并非简单怀旧,而是在孙辈心中早早埋下了向往军营、报效国家的种子。家族的红色基因与军人荣誉感,在言传身教中悄然延续,为彭涛日后的人生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子破土而出,需要自身的顽强与努力。在姐姐彭丽娴的印象中,弟弟彭涛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自律与坚毅。“他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性格坚强独立,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运动健身。”姐姐回忆道,即便是在课业最为繁忙、压力最大的高三阶段,彭涛也雷打不动地坚持每日早起跑步的习惯,风雨无阻。

    这不仅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体能,更是他对未来目标的清晰认知和执着追求。“得知弟弟想当军人时,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支持。”彭丽娴说,“那时我们常常提醒他,要注意保护视力,要继续强健体魄,一定要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家人的支持化作了温暖的提醒,而彭涛则将之转化为严格的自我要求,一步步向着梦想迈进。

    2023年夏天,收获的季节如期而至。高考放榜,彭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面对众多选择,他意志坚定,毫不犹豫地在提前批录取志愿栏填报了心仪的军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这是一所为我国海军培养了大量指挥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知名学府,被誉为“海军军官的摇篮”。

    凭借优异的文化成绩、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定的报国志向,彭涛成功被录取,如愿以偿进入这所位于东北地区的军事学院。彭坚健对于两年前为儿子送行入学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这位一辈子甚少出远门的父亲专程陪伴着儿子跨越2300多公里,目送他步入心仪军校。

    从此,彭涛翻开了人生崭新的篇章。如今,入学两年的彭涛,凭借其在军校的出色表现和过硬素质,获得了参与阅兵的宝贵机会。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崇高荣誉,也是对彭家军旅情怀的最佳回馈,更是新会这座城市的骄傲。

    “想念他,但更为他感到骄傲!”彭坚健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军属的心声:默默的思念与支持,化为无比的荣光与自豪。

    黄壹舟家庭

    从小播下从军报国的“种子”

    “我知道壹舟心里一直有个从军报国梦,我们都很支持他!”昨日,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新会区年轻军人黄壹舟的母亲周冬月如此说道。她的话语间满是对儿子参军入伍,肩负起保家卫国重任的自豪。

入伍近两年来,黄壹舟与父母只见过一面。

入伍近两年来,黄壹舟与父母只见过一面。

    在黄壹舟的家门口,有一块“光荣之家”的牌匾——这是属于黄壹舟爷爷的荣光,也是这个家庭与军队结下不解之缘的见证。

    “他的爷爷和堂叔都当过兵,虽然他们讲得不多,但那种军人气质和家国情怀,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周冬月回忆道。童年的黄壹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迷恋卡通动漫,却对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情有独钟。他反复观看《士兵突击》《亮剑》等影视作品,军事纪录片更是他的最爱。小时候的黄壹舟,玩具箱里堆满了战斗机、坦克等模型。“他摆弄这些模型时特别专注,有时还会模仿军人列队走路的样子。”周冬月笑着说,那时虽然觉得有趣,但没想到这些小时候的爱好,默默在儿子心中播下从军报国的种子。

    2023年,19岁的黄壹舟高中毕业,在这个关乎人生道路的重要关口,他把参军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得到了全家的一致支持。“我们深知当兵辛苦,但更知道当兵光荣。”周冬月说,“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舍不得孩子吃苦,但更希望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这样,带着家人的祝福和期待,黄壹舟积极响应国家征兵号召,踏上了军旅征程。

    入伍后,黄壹舟迅速适应部队生活,从不喊苦不喊累。最让母亲周冬月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在军营短短半年时间里,不仅找到了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更在刻苦训练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每次通话时,他言语间透露出的那股练兵备战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电话这头的母亲,让她仿佛也看到了那个在军营中茁壮成长、意气风发的儿子。

    周冬月从小对黄壹舟的教育就是“不要担心结果,全力以赴最重要”。这种态度让黄壹舟在部队中受益匪浅,无论面对什么任务,他都能够全心投入,不问前程但求无悔。

    入伍近两年来,黄壹舟与父母只见过一面,电话成了母子间主要的联系纽带。

    “壹舟要强又刻苦,在电话中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周冬月的话语中既有骄傲又有心疼。她知道,儿子轻描淡写说起的“小困难”,背后可能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儿子笑着说“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能曾让他绞尽脑汁。

    作为母亲,周冬月善解人意,从不戳破儿子“善意的谎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支持。“我总是告诉他,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保持积极心态最重要。”她笑着说,“有时候我还会给他出些主意,虽然不知道是否用得上,但希望他能感受到家人精神上的支持。”这种默契的沟通方式,让黄壹舟在军旅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心态,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初时得知黄壹舟有机会参与重大阅兵任务时,周冬月也十分激动。“这是孩子在部队努力训练的结果,也是我们全家的荣耀。”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无数像黄壹舟家庭这样的军人家庭的真实写照。正是千千万万军属的理解、支持和奉献,让广大官兵能够安心服役、建功军营,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