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无数台山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或以热血为刃,或以笔墨为剑,共同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赞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同聆听台山英雄儿女陆平与梅文鼎的传奇故事,感受那份不屈与忠诚,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统筹/林育辉
文/图 陈素敏 黄颖欣 台轩(署名除外)
新四军军长叶挺秘书、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台山籍抗战英雄梅文鼎
笔墨铸剑护家国 一生忠诚写传奇
梅文鼎出生于1903年,他早年投身教育,以笔墨为犁播撒知识火种;抗战烽火燃起,他投笔从戎,追随叶挺将军奔赴抗日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传递军需、营救战友;解放战争时期,他助力民主党派建设,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坚守爱国新闻阵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跟随台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一行,走进台山籍抗战英雄梅文鼎的旧居。这座位于端芬镇山底村委会龙腾村的岭南传统建筑,如今青砖斑驳,瓦檐半颓,仍存“一廊一房”之构。廊壁残存的斑驳壁画间,花鸟纹样依稀可辨昔日的风华,仿佛仍在诉说那段峥嵘岁月……
梅文鼎生活照,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 梅玲供图
投笔从戎
追随叶挺的抗日征程
梅文鼎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台山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在广州和台山多所学校执教,担任过童子军教练和体育教员,深受学生爱戴。在教学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经常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
1931年,梅文鼎与梅重清等人共同创办进步刊物《汝南之花》,发表大量反封建、反压迫的文章。这份刊物成为当地宣传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为后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如今,《汝南之花》半年一期,依然在服务当地群众。
说到梅文鼎,不得不提到叶挺将军。“祖父与叶挺将军的缘分始于1923年。当时,通过叶挺的岳父李少邨先生的引荐,祖父结识了时任国民革命军团长的叶挺。很快,祖父成为叶挺的秘书副官,跟随他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梅文鼎的孙女梅玲回忆道。
在广州起义中,梅文鼎奉命率领童子军攻打沙面敌军警察局。虽然最终起义失败,但是他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的勇气与忠诚深得叶挺信任。起义失败后,梅文鼎返回台山,继续从事教育和进步刊物的编辑工作,同时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等待再次报效国家的机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梅文鼎作为其最信任的部下之一,毫不犹豫地加入新四军,先后担任军长秘书、军部副官长、副官处第二科科长等职。他利用自己熟悉港澳的优势,经常往返军部与港澳之间,为部队筹集急需的物资,转运海外侨胞捐助的钱物。
1938年初,梅文鼎护送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及其子女返回澳门期间,受叶挺委托在港澳筹集军火。他通过何贤联系到军火商,购得2000支手枪、200架望远镜及4万发子弹,但需6万大洋。李秀文毅然变卖嫁妆、首饰等凑齐款项。物资运往上饶时被顾祝同部队查扣,经叶挺亲自交涉后发还。这批装备极大缓解了新四军的物资短缺,梅文鼎的担当赢得了叶挺的高度信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梅文鼎更是频繁来往于港澳与江苏、安徽等地的新四军驻地之间。每一次出行,他都要躲避日军与国民党特务的双重盘查,有时甚至需要乔装打扮,在山林与水路间辗转数日。即便面临重重危险,梅文鼎始终牢记使命,从未让一批军需品出现差错。
危难时刻
皖南事变中的坚守与营救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叶挺被扣押。在这危急关头,梅文鼎临危受命,担负起营救叶挺的重任。
“祖父首先陪同李秀文女士,持李济深先生的亲笔信,奔走于上饶、重庆、桂林、恩施之间。在衡阳,他曾被特务关押,戴上手铐脚镣,但他始终没有屈服。经过艰难交涉,他终于在上饶见到了叶挺将军。”梅玲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梅文鼎先后六次与叶挺见面,不仅传达了党中央的关怀,还将外界情况及时告知被扣押的将士,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1942年,日军攻占香港,大批爱国文化人士滞留香港,情况危急。周恩来部署营救工作,梅文鼎奉命协助何香凝、廖梦醒等人士转移。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东江纵队队员的掩护下,成功将这批重要人物安全护送到内地。
梅玲说,在此期间,梅文鼎还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当时著名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滞留香港,梅文鼎通过澳门的朋友,趁夜色用小艇将李惠堂从海上送往内地,使其摆脱了日本人的追捕。
更令人感动的是,梅文鼎甚至让自己的大儿子协助地下工作,他多次将筹集的款项捆绑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以走亲访友为名,将款项带到香港,再用款项购买医疗器械与药品,偷偷运回内地支援抗战。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儿子后来也投身革命,长大后返回国内,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梅文鼎用自己的行动,不仅守护了革命前辈与文化人士的安全,更用言传身教,让爱国精神在家庭中代代传承。
战后贡献
投身新闻事业与家乡建设
抗战胜利后,梅文鼎继续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爱国活动。1948年初,他协助李济深、何香凝等人在香港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并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同年,香港《文汇报》创刊,李济深任首任董事长,后由梅文鼎接任,任期长达30年之久。
在担任董事长期间,梅文鼎始终坚守爱国新闻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香港《文汇报》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重要桥梁。他提出,报纸要“立足香港,面向全国,服务海外侨胞”,既要及时传递国家政策与发展动态,让香港市民与海外侨胞了解祖国的变化,也要反映香港社会的声音,促进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1949年10月1日,梅文鼎应邀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多次回到家乡台山,投资兴办教育事业,为当地学校捐赠图书、修建校舍,助力家乡培养人才。
梅文鼎旧居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变迁。2023年11月24日,叶挺的长孙叶大鹰专程到访梅文鼎旧居,为这座百年老宅增添了特殊的历史意义。目前,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由当地村委会负责日常管理。令人感动的是,身居海外的梅文鼎的孙子孙女始终心系祖宅,计划对旧居破损的房顶进行修缮,让其得以更好地保存下去,继续向后人诉说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台山市档案馆党史编研室副主任林婉瑶说:“接下来,我们将聚焦梅文鼎等台山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深入走访他们的亲属,挖掘馆藏档案与民间史料,系统梳理他们在抗日救亡、民主革命等时期的重要贡献,让革命史实更鲜活。”
梅文鼎先生的一生,是对“忠诚”与“担当”最生动的诠释,是台山人民的骄傲,更是无数英雄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缩影。
百岁抗战老同志陆平
烽火家国事 赤诚一生情
记者见到陆平时,她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阳光透过窗棂洒满房间。陆平今年101岁,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温润而澄澈。看着老照片,她的手指轻轻摩挲,仿佛触摸到了80多年前的时光。
百岁抗战老同志陆平向记者讲述抗战故事。
1924年,陆平出生于香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幼小的她随家人回到家乡台山冲蒌。1942年,民族危亡之际,18岁的陆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为配合战斗需要,她转入隐蔽战线开展地下工作。更令人动容的是,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中,家人与她并肩前行——丈夫李贯之、姐姐陆田、姐夫黄文康,皆以热血之躯投身抗日战争,用一家赤诚筑起守护家国的防线。
“这场仗,我们一定要坚持打下去!”老人缓缓开口,乡音里浸透岁月的沉淀。80多年前,关于抗日战争的回忆在她的娓娓道来中一点点展开……
风雨同舟
地下战线的革命伴侣
回忆起往事,陆平的目光变得悠远深邃。她缓缓说起,幼时家中虽然经济条件拮据,但是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常常叮嘱她要像莲花一般,坚守内心的洁白纯净,秉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在陆平幼小的心中点亮希望之光的,则是共产党人。她还记得,为了开展革命工作,一批在广州活动的共产党人按照组织部署,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来到台山冲蒌。他们不仅带来知识的火种,更带来救亡图存的先进思想。在简陋的教室里,他们向孩子们讲述国家的危难、民族的未来,告诉他们“中国很大,人口很多,但我们不能一直被人欺负,只有发愤图强,才能让国家站起来”。年幼的陆平被这些话语深深触动,革命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芽。
1942年,18岁的陆平在都斛镇莘村中心小学任教,并陆续接触革命工作。其间,她认识了人生中的革命伴侣——李贯之。李贯之出生于1912年,是都斛人,这位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早在求学期间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8年,他放弃大城市生活,毅然回到广东从事地下工作,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当年11月,26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陆平、李贯之两人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们相知相惜,成为革命伴侣,两人从此并肩投身抗日洪流。
“我是一名地下交通员。”陆平在回忆的讲述中这样定义自己。那些年,组织曾安排她去往台山、广州、香港、柳州,甚至远至广西与贵州交界的古宜。陆平的足迹遍布南方多地,她用柔弱的肩头扛起情报传递、药品采购和革命同志接送的重任,并配合李贯之的抗日救亡宣传动员工作。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陆平与李贯之既是革命战友,也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1945年11月,李贯之按照中共广州市委部署自筹资金创办学习知识出版社,陆平在广州协助开展出版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助力《学习知识》月刊向全国发行,传播进步思想。1946年,夫妇二人转移至香港开展华侨统战工作。
1949年5月,组织派李贯之回粤中纵队滨海总队。当年5月25日,台山县人民政府成立,李贯之任副县长,负责政权建设工作,陆平随其返回台山。当年10月,台山解放后建立人民政权,李贯之兼任民政科长、女师校长职务。不幸的是,1950年9月22日,李贯之病情恶化,送往广州博爱医院救治,于当年9月30日医治无效病逝,终年38岁。
悲痛过后,陆平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她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接过丈夫手中的“接力棒”。陆平先后担任台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县人民银行副行长,在医疗卫生和金融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直至1984年离休。
家国同在
举家投身抗战洪流
陆平的革命故事,并非个例。在那个烽火纷飞的年代,她的家庭成为投身抗战洪流的“革命集体”,姐姐陆田、姐夫黄文康,同样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奉献力量。
1939年,陆田在培英中学读书时,台山进步知识分子李嘉人是她的政治启蒙老师,这位引路人点燃了她心中的革命火种。初中毕业后,陆田经介绍到联安小学教书,在中共联安支部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陆田因组织声讨大会表现突出,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陆田与黄文康结为革命伴侣。
黄文康,1912年生于海南琼山,1933年,他在广州投身革命,成为抗战前夕广东党组织恢复活动时的第一批党员。他令人称道的是以卖故衣为掩护,翻山越岭走遍台山乡村小学,单线联系党员,传达形势,强化革命气节教育。1942年,台山侨汇断绝、大旱天灾,黄文康领导党组织发起生产自救活动,包括在城镇开办故衣店、旅店、杂货铺,筹措活动经费,在农村组织“耕田会”“禾耕队”,开荒垦田、试种多造番薯,开办糖厂、油厂,并变卖作物购置10余支枪械。
从1942年春到1949年夏,陆田随丈夫辗转台山西南区、台城等不同地方,以故衣商人家属和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掩护进行地下斗争,两人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防线”。
1949年10月,黄文康任中共开平县委书记兼县长。后来,黄文康还曾担任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务,始终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1997年11月,黄文康逝世,享年86岁。
这样一个革命家庭,在烽火岁月中用各自的方式守护家国理想。如今,陆田夫妇早已离世,陆平成为这个革命家庭唯一的见证者。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欣慰地说:“我们的祖国发展起来了,变化很大!”
烽火虽已远去,但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岁月虽已流逝,但赤诚的家国情怀永远传承在中华大地。
陆平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抗战英雄故事的一个缩影。她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生。正是千千万万像陆平一家这样的人,用他们的勇敢与坚守,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