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共和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后“颜值”大提升。
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在农贸市场开展“你送我检”快检服务活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通讯员 曾文静
一方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农贸市场不仅是千家万户“菜篮子”的供应站,更是衡量城市温度与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农贸市场“1+N”提质行动为抓手,推动市场从“脏乱差”向“净亮美”转变,从单一交易功能向“市场+服务”综合体验转型,让传统农贸市场焕发新活力,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中心。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农贸市场235家,其中146家已完成提质行动,今年新启动61家开展提质升级,覆盖第三批37家“百千万工程”典型镇镇圩市场。
环境焕新颜
烟火气里添“净亮美”
“我一直都在这里买菜,改造后的共和镇农贸市场颜值大幅提升,功能更加完善。整洁的环境、有序的秩序、便捷的服务,让我们买菜更加舒心、放心、省心。”市民蔡女士说。今年6月,鹤山市共和镇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净亮美”的购物环境让市民连连称赞。走进市场内部,曾经杂乱的空间被划分为五大专区,4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实现干湿分离。
今年以来,我市以乡镇市场为重点,全力推进“一场一策”分类提升,通过对农贸市场开展“1+N”提质行动,实现从内到外的整体焕新。如鹤山市共和镇农贸市场就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改造。作为鹤山工业城(共和镇)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民生项目,该市场本次升级改造以问题为导向,投入超800万元,拆除杂乱电线、统一招牌外观、重新铺设防滑地砖、设置清晰的功能分区和导视系统,彻底解决积水路滑、卫生死角等问题,成为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的标杆案例。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城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49人次,整治出店经营411宗、流动摊贩占道经营3338宗,引导摊贩入市经营,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序。
服务再升级
买菜也有“新体验”
除了硬件提升,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服务的“软升级”。如今在江门多家农贸市场,消费者不仅能买到新鲜食材,还能享受代切肉、宰鱼、分装等初加工服务,真正实现了“一站式便民购物”。
“现在买菜很方便,店里什么都可以帮忙做”,这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切身感受。新会天马市场等多家农贸市场推出“买菜易”App,提供线上预订、社区配送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便能采购生鲜食材。
蓬江、江海、新会等多地农贸市场还引入共享充电宝、快递收发点、便民修理、缝补铺等业态,设置无障碍通道、母婴室、第三卫生间、顾客休息区等人性化设施,显著提升购物体验。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还定期在农贸市场开展“你送我检”快检服务,免费为群众检测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让市民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文旅赋新能
菜市场变身“打卡地”
开渔以来,台山市广海水产交易中心迎来销售旺季。特别是每到周末,前来选购海鲜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海鲜档口日均交易额突破万元,部分热门档口更是交易量翻倍,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活力。
“很好,点赞!现在市场环境好了,游客都愿意来。”海鲜档主陈培根说。
作为著名侨乡,江门市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农贸市场发展新路径,推动“农贸+文旅”深度融合,让传统市场成为传播侨乡文化、吸引游客打卡的新窗口。
开平市赤坎镇中心市场依托古镇旅游资源,合理划分餐饮、农产品、食品、本地特色产品等专区,推动传统市场向“烟火气与时尚感并存”的文旅节点转型。台山市广海镇以渔港升级为契机,打造全省最大的单体水产交易中心——广海镇水产交易中心,成为集购物、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小市场”服务“大民生”,“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农贸市场的蝶变,是江门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下一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以“惠民、便民、利民”为导向,持续深化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更多“农贸+服务”“农贸+文旅”创新模式,拓展“市场+服务”新场景,让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舒心,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