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城街道碧桂园社区发动辖区幼儿园参与斑马线的设计。
今年以来,新会区民政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从社会救助的坚实底线到适儿化改造的欢声笑语,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持续推动民生事业提质增效,让侨乡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简家琳
兜牢民生底线
精准实施救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新会区严格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多亏政府及时把我们纳入低保,医保也有补贴,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家住双水镇的小梁(化名)因家人突发重病,家庭陷入困境。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入户核查,新会区民政局将其家庭新增为低保边缘户,迅速落实保障政策。
对困难群体的精准保障,考验着治理的“精度”。一直以来,新会区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动态管理机制,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实际生活需求。同时,定期对救助对象家庭情况进行复查,及时掌握其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新会区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2025年,新会区城乡最低生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每人每月1520元,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今年6月,新会区救助管理站以“织密救助网络,筑牢安全底线”为主题举办开放日活动。2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市民代表实地参观站内设施。
“目前,站内有12间救助宿舍、52张救助床位及5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临时食宿、心理疏导等标准化服务。”新会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救助站生活区的配置和功能布局。
据统计,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新会区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31人次,共出动工作人员1130人次,开展街面巡查482次。他们还成功帮助24名受助人员确认身份并联系家属,累计接送17名特殊受助对象返乡,为31名受助人员提供返乡车票,切实让流浪乞讨人员尽快回归家庭、重新融入社会。
汇聚“一米”关爱
“童享”友好未来
“我喜欢来这里玩,能学到很多新知识!”在新会区名人广场,8岁的小馨指着色彩明亮的宣传栏说道。新会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从公园改造、服务优化、参与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发力,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儿童友好生态圈。
公园适儿化改造是新会区推进儿童友好县区建设的重要抓手。2025年,新会区对名人广场、启超公园、葵湖公园等进行适儿化改造。
名人广场的项目整体以科技灰为主色调,加以黄色点缀,在靠近新会区青少年宫的位置还设置了科普平台,扩大科普覆盖面。启超公园的改造则是利用一处小土坡,巧妙建设游乐区域,安装适合儿童使用的游乐设施。同时,设置“数字转动运算装置”,让儿童可以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在游乐中增长知识。公园的宣传栏、导视标识则融入历史、法治、科学等知识,寓教于乐。
儿童参与机制创新是新会区儿童友好建设的亮点。今年,来自新会儿童观察团的代表们首次以儿童的视角参与两会,对话代表委员,传递儿童声音。
同时,大泽镇“爱泽未来”儿童观察团组织孩子们围绕“美丽庭院”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会城街道碧桂园社区征集儿童创意画作装扮社区宣传栏;北门社区组织亲子家庭共同为盲道进行创意彩绘……“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儿童参与。”新会区妇联主席李小玲表示,新会区正致力于让孩子们成为城市的“小主人”。
在服务网络优化方面,新会区构建起“医、教、家、乐”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新会区妇幼保健院以建设全市首家儿童友好医院为目标,建设卡通主题诊室、沉浸式游戏候诊区、动画雾化室等,缓解儿童就医焦虑。该院还举办了“小医生体验日”、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儿童参与医院建设,实现“趣味性就医”与“专业性诊疗”有机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新会区已组织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28场,超1500人次参与。依托区、镇、村三级儿童保护网络,新会建立起动态管理的困境儿童档案,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心理辅导、学业帮扶、兴趣培养等服务。“我们不仅要保障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新会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