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星油藤产业有望借力新会陈皮经验,成为健康产业新名片。宁明供图
新会、宁明建好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宁明供图
在粤桂东西部协作的布局中,江门新会与广西宁明携手共进,以“新宁协作”共同体的模式,突破传统帮扶思路,围绕产业联动、乡村共建、人才交流和文旅融合四大路径,推动协作方式从“输血”向“造血”升级,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4年以来,两地共建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7013.24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超2.1亿元,帮助超过2万人实现就业增收——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新会与宁明在多维度、深层次协作中结出的累累硕果。
江门日报记者 任晓盈
产业联动
打造共富“新引擎”
新会与宁明聚焦特色产业提升和集群建设,共同推进项目规划、招商引资与落地运营。宁明县相继建成爱店镇危化品出口临时查验场、花山靓货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将其知名的陈皮产业三产融合模式成功输出,投入粤桂协作资金3478万元,共建“崇左·江门大健康产业园”,推动星油藤实现从育苗、种植到加工、营销乃至文旅体验的全链条发展。目前,宁明星油藤种植面积已达3266.67公顷(4.9万亩),培育3家龙头企业,带动万户农户实现增收。
更具创新性的是,“陈皮+星油藤”跨界融合产品——如陈皮星油藤茶等应运而生,并由新会龙头企业——江门丽宫侨宝公司推向市场。在今年6月的大湾区产业推介会上,系列新品首次亮相即获订单,订单总额达125万元,初步形成“宁明种植、湾区销售”的闭环模式。
乡村共建
治理与发展齐头并进
近年来,新会将“党建+治理+N应用”的基层治理经验引入宁明,投入48万元助力宁明县珠连村建设5G乡村治理平台,借助党建引领网格化、积分制等方式,高效处理民生、纠纷、环境等各类事务。
同时,新会区圭峰会城奇榜村的发展经验在宁明县洞廊村成功落地。洞廊村开设“榕树课堂”,邀请农技专家、乡村“田秀才”等共谋发展,通过“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展“稻虾套养”,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依托“百千万工程”,宁明县成功打造兴边富民特色带、花山画廊特色带,推广“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生态改造,推动“商、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此外,两地还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促进大型商超与宁明县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动“新会优品”与“花山靓货”互展互销。
文旅融合
共绘双城精彩画卷
两地文化领域的协作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启超家风”推广试点落地宁明县那练村,宁明县幼儿园建设了启超家风实践基地,两地青少年通过线上活动共育文明新风;新会·宁明景堂图书馆作为粤桂“文化会客厅”闪亮登场,融合双城文化元素,设置双城图书专区、文创长廊及休闲业态,成为粤桂协作“文化会客厅”与花山景区服务中枢;“新会烧鹅+宁明烧猪”美食IP应运而生,蔡李佛拳与花山拳开展武术交流,文旅联动持续升温……
2024年,宁明县通过开展研学游和边关游,带动文旅消费1800万元。今年,两地以“票根经济+精品线路”双轮驱动文旅消费,开辟4条特色旅游动线串联两地文旅资源,覆盖小鸟天堂、宁明花山岩画等20余个景点及酒店,凭票互享折扣,预计客流同比增长40%。
人才协作
持续为发展注入动力
自结对以来,新会与宁明坚持“按需选派、多点开花、持续帮扶”的原则,通过双向挂职、组团帮扶、专题培训等方式,在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结成了21对帮扶对子,为宁明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21年以来,两地互派专业技术人才507人次;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12期,培训干部1051人次;举办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14期,培训人才517人次。
劳务协作方面,新会与宁明共建“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和帮扶车间,开展电商和劳务培训。新会揭牌成立“宁明之家”,为在新会的宁明籍务工人员提供免费住宿、岗位推送、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维权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宁明县花山技工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