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背后的“情绪交响曲”
教师们的备课“碰撞记”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9-17 07:32   

老师抓住在学校的碎片时间备课。

老师抓住在学校的碎片时间备课。

集体备课能集中智慧。

集体备课能集中智慧。

    周一的数学课上,蓬江区里仁小学数学教师廖晓清通过画图、做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一下就掌握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个知识点。“备课的时候可愁了,因为这是学生普遍觉得比较难的知识点,看到教案的方法在课堂上有成效,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她说。

    备课,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一场“静悄悄的战斗”。一节课,背后可以是数小时甚至数天的精心准备。老师们备课的背后有哪些“喜怒哀乐”?不同时代的老师备课在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如何碰撞和融合?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感受那份于方寸教案间流淌的教育热忱与时代思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A  不同学科教师的备课

    蓬江区里仁小学语文教师王梓晴和数学教师廖晓清都是教龄5年左右的年轻教师。作为学校教师团队里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备课方式自然充满着“时代气息”。

    王梓晴的社交软件在一段时间内被大数据盯上了——首页的关键词多是备课。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年轻教师,会在社交软件中寻找上课的灵感。“网上有很多别人分享的精彩视频和课件,会给我们备课带来很大的启发。”王梓晴说。

    廖晓清在短短5年便成长为蓬江区的骨干教师。然而,这位迅速崛起的教育新星也曾面临困惑:“AI初兴之时,我总感觉大家似乎是为了使用AI而使用AI,并且其学习难度颇高,如果强行应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好。然而,在与同行交流并深入探索后,我逐渐发现人工智能对教学确实大有裨益。”她举例道,在某次跨项目学习中,她巧妙地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教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蚕的生长率、死亡率等数据,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变迁。“若采用传统讲授方式,二年级的孩子们肯定难以理解,但借助人工智能展示,效果则截然不同。”廖晓清感慨道。这正是年轻教师运用技术将知识转化为神奇体验所获得的成就感。

    对许多教师而言,备课往往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尤其是小学教师,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常常需要老师们四处“救火”。王梓晴表示:“白天既要上课,又要处理班级事务,有时刚打开电脑准备备课,就会被各种琐事打断,因此真正的备课工作往往只能从晚上开始。”从确定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构建课堂框架,到导入环节的润色、添加巩固习题、制作课件PPT、完善教案……一个完整的备课流程下来,几个小时便悄然流逝。廖晓清则提到,若要准备公开课或展示课,更是需要“挑灯夜战”。例如,她最近为蓬江区的展示课作准备,历时一个多月,反复打磨了约20版教案。“有时在团队讨论中,某位老师提出一个新点子,大家觉得可行,就可能将原有教案彻底推翻重做,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廖晓清说。

    B  同学科教师的传承与革新

    在初中化学教学领域,新老两代教师的交流显得尤为具有学科特色。

    拥有24年教龄的怡福中学化学教师梁小燕的备课过程,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审视一张早已熟稔于心的图纸,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实验的零失误。她的喜悦源于每年都能探索出实验的新玩法;而她的困惑则在于如何迅速将生活中涌现的新科技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在该校同样教化学的栗佳静老师,教龄4年,她擅长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更新。“梁老师作为资深教师的代表,她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是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栗佳静表示,“然而,我们年轻教师的新思维也能为化学课堂带来独特的体验。”她会借助“茶文化”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在讲解肥料时,她会引用“稻鱼共生”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她创新性地提出了“好柿成霜”的探究方法,使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新老教师各有所长,新教师擅长创新方法,老教师擅长构建知识脉络,我们科组正是通过传承与革新的相互碰撞,力求上好每一节化学课。”梁小燕说。

    C  抵达同一个终点

    老教师深耕经验,备课是精雕细琢的艺术,沉稳而深刻;年轻教师玩转技术,备课是无限可能的创造,灵动而高效。然而,在差异之下,记者也看到了他们的共识:无论方式如何变革,备课的核心始终是学生。他们的“怒”与“哀”都源于时间与精力的不足,以及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他们的“喜”与“乐”则殊途同归——都来自课堂上学生那豁然开朗的眼神和蓬勃成长的思维。

    “总有人会对老师有些误解,觉得老师每一年不都是讲一样的知识点吗?应该不用备课了吧?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变化,生活在变化,这些都是作为老师需要在备课时不断调整的。”梁小燕说。“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就要有不同的教案。”廖晓清说。

    不同的备课方式,同样的教育初心;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样的育人使命。碰撞与融合,都是为了抵达同一个终点。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