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深耕者 桃李满天下
——聆听新会圭峰小学教师的故事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9-18 07:31   

胡务娟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

胡务娟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

冯健成认为,教书育人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冯健成认为,教书育人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张朝峰坚信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美的启蒙。

张朝峰坚信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美的启蒙。

课堂上,谭孔超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谭孔超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在新会圭峰小学的校园里,时间见证着一种沉默而伟大的坚守——

    4位老师用三十余年的光阴,在三尺讲台上以初心写就育人诗篇,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凝聚助力新会学子展翅高飞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生命的点亮者,这些教育匠人将生命熔铸于教育事业,让平凡的工作绽放出永恒的人性光辉。他们的故事,正是圭峰小学最动人的精神诗篇。

    策划/陈英 文/图 任晓盈 冯瑶君

    副校长胡务娟

    从“我的舞台”到“孩子的天地”

    三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个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心中对未来充满憧憬。初登讲台的那天,我怀着忐忑与期待走进教室,却遭遇了教学生涯的第一次“滑铁卢”。孩子们不跟着我的思路走,课堂乱作一团,我精心准备的内容毫无用武之地。下课后,我的前辈黄主任来到我身边,告诉我:“你教学的时候,除了备课,也要‘备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这句话如同明灯,照亮了我接下来的教学之路。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乐园。年轻时的我,曾把课堂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今天的我深知,课堂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备课不仅是准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好学生——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兴趣所在和认知规律。孩子们能主动在课堂上发表见解,大胆表现自我,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他们灿烂的笑脸,他们闪亮的眼睛,是对我教学最大的肯定。

    除了日常教学外,我还兼任学校部分行政工作,许多人认为这会分散教学精力,但我却视其为专业成长的宝贵平台。行政岗位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以“真语文”平台为例,我和其他老师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和名师,真切感受到他们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功力。行政工作与教学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实践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行政视角又反哺教学设计,使我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语文教育的本质和方向。

    作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带教了许多新教师。我深信“坚持的陪伴”具有无穷的力量,以身作则,在专业素养上为新教师做好榜样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圭峰小学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机制,我自己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在结对的第三年就获得新会区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因此,我更明白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有一位前辈引路的安全感和重要性。

    在我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曾志华执教的口语交际课《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代表江门市参加广东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荣获特等奖。

    去年,我重回一年级讲台,每一篇课文都坚持录制朗读,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故事,既为新教师提供可听、可学、可用的真实课例,也为自己的教学保留一面回望与检视的镜子。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育是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着,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

    美术教师张朝峰

    用画笔点亮孩子的心灵

    每当我走过校园里那幅80米长的《爱我中华》壁画,看着上面绘制的历史人物和万里山河,总会想起与学生们一起创作的日子。那些沾满颜料的小手,那些专注的眼神,正是我三十年教学生涯最珍贵的收获。

    1993年,我从新会师范学校美音班毕业,怀着对艺术教育的热忱留校任教。5年后,我来到新会圭峰小学,开始了与美术教育的不解之缘。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青涩的师范毕业生,成长为一所小学的美术科组长,见证了无数孩子在艺术熏陶下绽放光彩。

    初登讲台时,我坚信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美的启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以美育德”的教学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爱党爱国”“和谐校园”“科技幻想”等主题美术比赛,让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化对国家、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课堂上,我优化教学方法,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主动探索、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陶艺教学是新会圭峰小学的一大特色。2002年开始,我将陶艺引入课堂,开发校本教材《快乐的陶艺》,建设了专门的陶艺活动室和展示室。学生们在揉捏塑形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陶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被评为新会区陶艺特色学校。更让我自豪的是,学校的陶艺教学经验辐射到全区,多所学校前来交流学习,并相继开设陶艺课程。

    除了陶艺,我还开设了国画、航模、创意美术等第二课堂。每年5月,学校都会在新会景堂图书馆举办师生书画工艺作品展,在10月举办“庆国庆”现场水粉画比赛。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近年来,我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制作的微课《巧手点缀美生活——漂亮的鱼儿(陶艺)》荣获2022年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征集活动一等奖,课例《我画的动漫形象》荣获新会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成果征集活动一等奖。

    作为美术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2005年起,我在学校“师徒结对”活动中承担带教任务,先后指导4位青年教师。看到他们快速成长,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感到无比欣慰。

    艺术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很庆幸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能够用画笔点亮孩子的心灵,用艺术滋养他们的成长。

    数学教师冯健成

    在教学中“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弹指一挥间,我在新会圭峰小学的讲台前已坚守三十载。人们常说,“师以从教为荣”,我认为,“师以从教为乐”。于我而言,这份“乐”,是教师生涯中最珍贵的幸福。

    我是一名小学低中年级数学教师。低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们要完成从基础运算到系统认知的跨越。他们开始学习多位数加减法,逐步建立起数位概念与进位思想,为后续学习复杂运算知识筑牢根基。进入三年级,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大门缓缓打开,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看似简单,实则是引导孩子理解图形测量逻辑、感知公式推导过程的重要知识,关乎数学思维的萌芽。

    可低中年级的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思维能力仍在发育,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种畏难情绪,很容易消磨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坚持在教学中“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将教材里的知识点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场景结合,让他们在生活中触摸数学、理解数学。比如,从购物算账的过程中学习加减法,从整理书本的过程中认识图形,让原本枯燥的数字与公式变得生动又易懂。

    2007年指导一名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经历,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当时,这位学生读二年级,我鼓励她将生活中的数学场景写进日记,于是便有了《租船》这篇作品。日记里,学生记录了自己和28位家人到圭峰山景区租船游玩的经历。她运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法,不仅合理安排了所有人的船位,还算出了最省钱的租船方案,文末的“数学真有用”,直白又真切地展现了她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后来,这篇日记荣获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总结表彰暨教材培训研讨会”优秀学生作品一等奖。看到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我比自己获奖还要开心。

    多年与低中年级孩子的相处,让我也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每当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充满朝气的模样,以及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我便浑身充满力量,只想陪着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为了让数学学习更有趣,考完试后,我偶尔会给孩子们播放充满科技想象力的科幻电影。起初只是想“讨孩子们开心”,却没想到,这些电影会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许多年后,有学生家长特意给我留言,说孩子当年看了我播放的科幻电影后,受电影里主人公的勇气与探索精神鼓舞,一直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这份跨越时光的反馈,让我满心欣慰,也让我明白,教师的每一个小举动,都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束光。

    于我而言,教书育人从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能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爱,能收获家长们真诚的赞许,这份认可,便是我作为教师最踏实、最珍贵的幸福。

    数学教师谭孔超

    教育是蹲下身的“陪伴”

    我深爱着教育事业,更珍视与每一位学生的相遇。作为新会圭峰小学的“开荒牛”,我有幸见证了这所学校从最初仅有1个教学班,一步步成长为如今拥有70多个教学班的优质学校——它不仅成为五邑地区的窗口式学校,更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收获了广泛认可。每当提及这份经历,我心中都满是自豪,因为,我始终以“圭小人”的身份,参与并见证着学校的每一次变化。

    如今,我是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三十一年教学生涯里,“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是我每天都会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我找到了核心答案,那就是让课堂“活”起来。好的数学课堂不该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应像讲故事、说趣事一样生动,让孩子听得入迷、学得轻松。

    记得在讲解“前与后”的位置概念时,我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搬进课堂。我告诉他们:“一开始,兔子跑得飞快,稳稳地跑在乌龟前面。可它太骄傲了,觉得睡一觉也能赢,结果等它醒来,乌龟早就超过它,跑到前面去了!”就这样,抽象的“前与后”在孩子们脑中变得具体,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不仅快速理解了知识,还忍不住讨论起故事情节,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除了讲故事,我还常常用小笑话化解课堂上的小插曲。有一次上课,小明同学把小手藏在抽屉里折纸、玩尺子,我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笑着对全班说:“今天风扇开得太足啦,风都把小明的手吹到抽屉里了!我现在把风扇关了,咱们看看能不能把小明的手‘吹’回桌面呀?”全班同学都笑了,小明也不好意思地红了脸,立刻把手放回桌上,之后整节课,他都听得格外认真。

    三十一年来,我始终坚持用这样有趣、鲜活的方式打造数学课堂。而孩子们的反馈,就是对我最珍贵的肯定。有的孩子下课后会围着我,追着听更多数学小故事、小笑话,有的孩子会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希望每天都上数学课!”那种被学生喜爱、需要的幸福感,总能填满我的心房。

    我也把这份“有趣的教育”带到了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中。每学期,我都会重点关注至少3名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用他们能接受的节奏、喜欢的方式讲知识——比如用积木教加减法,用动画片里的角色编数学题。看着他们从“怕数学”到“敢提问”,从“不及格”到“能及格”,甚至主动跟我分享解题思路,我心里满是欣慰。

    在我看来,想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有三个“秘诀”。第一是“温和”,哪怕出发点再好,严厉的指责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距离感,教育需要的是宽严相济的“度”,用耐心代替批评,用引导代替说教。第二是“真诚”,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喜欢我”——哪怕是调皮捣蛋、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一句“你今天坐姿特别端正”“这道题比上次进步了”的鼓励,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接纳你。第三是“童心”,忘记自己的年龄,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他们兴奋地给你看自己捡到的小石头时,认真地跟你说“蚂蚁在搬家”时,你要真心地为这些小事感到快乐,这样,孩子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

    我始终相信,教育不是站在高处的“灌输”,而是蹲下身的“陪伴”。当你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孩子成为朋友,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就像花园里独一无二的小花,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慢,有的娇艳,有的淡雅,但只要用心呵护,每一朵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