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儿童文学作家一木秋:
侨乡土壤中,她把童话“种”进现实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9-21 08:50   

 

一木秋

 

    十几年日记写作,像在无人暗房中反复按动快门,她捕捉心绪的细微颤动,也将文字“养”成身体的一部分。直到某一天,表达成了本能。

    9月11日晚,《儿童文学》现场作文擂台赛第38期如期开播。镜头前,一木秋正含笑点评少年们的作品,语气温和,目光清澈。这位来自江门的儿童文学作家,正以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侨乡底色,悄然走进越来越多小读者的心灵世界。

    自2018年正式投身儿童文学创作以来,她的作品屡见《儿童文学》《中国卡通》《中国校园文学》等知名刊物。其中,《茉莉的耳朵》不仅登上《儿童文学(经典)》头条,入选《2022年中国年度童话》《2022年中国儿童文学精选》,还进入北京市海淀区初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库;长篇儿童小说《头脑国历险记》荣获首届澳门国际儿童文学奖,并亮相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伦敦书展等国际舞台。

    从日记到童话

    儿童文学的深耕者

    “其实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正式发表过一篇文章。那时的写作,还只是日记本里羞于见人的‘豆腐块’。”一木秋这样回忆自己的起点。

    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毕业,整整13年,她几乎从未间断写日记。这种日常的、近乎本能的书写,最终内化成为她表达的一部分,“就像用手弹琴、写字、洗衣做饭一样自然”。

    在一木秋看来,儿童文学不止于供给精神食粮,更应参与塑造一个孩子的世界经济。“阅读曾经救我于迷茫,潜移默化地重塑我的世界观,让我实现思想的跃升、心灵的松绑,也与现实达成和解。”她说。

    她选择将首部长篇《头脑国历险记》的主角设置为“残疾儿童”。这一看似沉重的题材,实则承载着她对生命韧性的深切理解:“在做残疾人服务工作时,我窥见了世界的B面——那里不全是阴影,更有从裂缝中透进来的光,像树荫下跳跃的阳光。”

    在一次助残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力唱出“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的那一刻,一木秋被那种从残缺中迸发的生命力彻底震撼。“我记住了那种力量,也渴望把它传递出去”。这份冲动,最终化作她笔下动人的故事。

    砖瓦缝隙间的历史

    侨乡题材的挖掘者

    2018年,一木秋迎来创作上的重要转折。作家熊育群来到江门采风,一木秋与几位本地作者有幸随行学习。两年间,他们几乎走遍了开平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风俗。

    “过程很辛苦,但收获无比珍贵。”一木秋说,“我逐渐意识到,侨乡历史其实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背后连通的是一部宏大的世界史,文学价值非常深厚。”

    在走访中,一木秋遇到许多令人难忘的人和事。比如赤坎镇上一位非本地籍的“奇人”,对当地老建筑如数家珍,“就连某栋楼里曾经住过谁、性格如何,他都一清二楚。”一木秋说,这位后来成为《金墟》原型人物的老人,连续5天为他们讲解开平历史,“第一天精神抖擞、声如洪钟……到最后一天,讲完最后一个故事时,他想站起来,却因为体力不支踉跄坐倒,连气都喘不匀。”

    那次经历让她整理了数十万字的资料,记满厚厚一本笔记。这些素材不仅成为她日后创作的源泉,更成为一种“精神的铭刻”——它附着在每一个侨乡人的思维、举止和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一木秋陆续创作出《时光里的家族之城》《从村野草木间与砖瓦缝隙里窥见时代》《从洪涛大浪中瞧见华侨背影》等一系列侨乡题材散文,发表于《文艺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就连童话集《茉莉的耳朵》,每一篇都融入了鲜明的侨乡元素。

    从“素人”到作家

    新大众文艺的践行者

    作为一名从“素人”成长起来的写作者,一木秋对江门正在推动的“侨乡新大众文艺”建设感触颇深:“虽然我现在已经不能算‘素人’了,但我相信这样的机制能鼓励更多人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故事。”

    一木秋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过迷茫的时期:“为平衡写作与工作,我每天5点半起床。窗外天未亮,我心里也一片漆黑……写出作品却无处发表时,我不止一次怀疑:太阳还会升起吗?”

    正是这些经历,让她对“新大众文艺”有着独特理解:“过去文艺创作多由精英主导,而‘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本身就是大众。他们未必终日与文字为伴,但丰厚的生活经验,恰恰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创作底牌。”

    “在这里,侨乡不只是文化符号,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是人,是精神,是一切未被书写却始终传承着的记忆。”谈及未来,一木秋表示将继续深耕儿童文学,更深入地将侨乡元素融入其中。

    目前她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儿童小说,以侨乡历史为叙事背景,从“小切口”进入,辐射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图景,尝试打破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探索一种新的叙事融合。“我希望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上作一些突破,它应该会是一部不一样的作品。”她说。

    “如果生活是一本书,那么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每一个角色、每一种思想,都值得留意。”在一木秋看来,侨乡文化是一座富矿,而儿童文学就是她最好的挖掘方式。她愿做侨乡故事的记录者,愿做童话的播种人——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搭一座桥,让文化借故事流入新一代的心田。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