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志愿者在户外投放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江逸轩)近日,五邑大学江门-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蚊媒防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效果显著。户外实测显示,其单日诱捕效果较现有方法最高可提升一倍,优于目前公认的CO2诱捕方法,为防控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提供了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款灭蚊“黑科技”的研发,始于团队对传统蚊控手段痛点的突破。“早期,我们聚焦蚊虫驱避和灭杀,但灭杀长期单一用药过程会让蚊虫产生耐药性,而驱避只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驱走蚊虫,无法降低种群密度和数量。”团队负责人、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盼盼表示,正是基于“降低蚊虫数量+避免耐药性”的核心需求,团队才确定以人体气味为核心的诱捕方向,历时3年,研发出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今年夏天,他们将研究从实验室逐步拓展至校园等户外场景,最终测得诱捕剂的实测效果与实验室数据保持一致。
目前,五邑大学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成立诱蚊灭蚊志愿服务队,在全校开展灭蚊行动,并将该模式推广至江门市教育系统,捐赠500片诱捕剂并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地方疫情防控。
除了蚊子诱捕剂方面的突破,该团队还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其专利已于2025年8月获得授权。目前,新型且高效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大部分知识产权主要由欧美药企掌握,该新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展现出高效、低毒、低耐药性的优势,有望突破长期由欧美药企主导的技术壁垒。
同时,该团队还充分利用岭南植物资源优势,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源性驱避/增效剂产品,包括植物精油驱蚊香水、止痒走珠、驱蚊膏、驱蚊乳液等。这些产品经国标测试,有效防护时间可达7—9小时,达到农药类驱蚊液的A级水平,已于今年正式上市。
江门-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是五邑大学与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国际研究机构,也是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下属的特色平台,其聚焦“媒介生物防控”,集基础研究、技术转移、产品开发、对外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拥有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和国际化的技术团队。近年来,该所发表SCI论文13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已转让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已转让2项),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特写
一名网格员的“健康守望”
坚守防蚊灭蚊一线
江门日报讯 (记者/陈婵) “又是一个难忘的生日,唯一愿望就是大家都身体健康。”9月20日23时59分,江海区礼乐街道武东村网格员吴门江赶在自己37岁生日当天的最后一分钟,在朋友圈许下愿望。
21日凌晨,吴门江在家洗漱后,返回村委会休息。清晨,天未亮透,下着小雨,他又套上雨靴回到防蚊灭蚊一线,带着专业消杀队到村里开展新一天的工作。“在家睡沉了怕误点,干脆住这儿,这些天都这样。”吴门江解释道。上午完成消杀后,吴门江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到村民家中走访。下午,他又忙着清理积水、整治环境。晚上8时,他手持宣传册挨家挨户敲门,向村民普及防蚊知识,重点提醒上午7—9时、傍晚17—19时伊蚊活跃时段需加强防护。
这,是吴门江过去十几天的工作日常。
“希望村民可以理解与配合。”吴门江说,“有人发烧后看见第二天退烧,便拒绝继续治疗,认为‘已经好了’。但他们不知道,这类蚊媒传染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数天,第三天就可能会复发甚至加重。”
此外,环境整治中的“群众不理解”问题也令网格员头疼。吴门江提到,部分村民将废弃家具、杂物长期堆放在巷道,形成蚊虫孳生地。“有些物品在巷道堆积多年,我们提出帮忙清理时,村民往往舍不得扔,甚至阻挠。”面对这种情况,网格员只能“软磨硬泡”,向村民说明积水容器、杂物堆积与蚊虫滋生的因果关系以及潜在危害,并与村民一起搬运杂物、打扫卫生。
“防蚊灭蚊不是‘一阵风’,需要全民参与才能筑牢防线。”吴门江说,尽管过程艰辛,但通过基层工作者“磨破嘴、跑断腿”的坚持,大部分村民还是会配合工作,一同织密健康防护网。
深夜,武东村委会的灯还亮着,窗外雨大了起来,吴门江又和同事们一起到村里走访查漏、清理积水……今年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13个年头,看着自己清理干净的巷子,这名刚过完生日的“健康守望者”心里感到很欣慰。“希望村民身体健康,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所有基层工作者最真挚的心声。”吴门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