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视频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更成为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报显示,10至12岁网民中使用短视频的比例高达78.8%。其碎片化、娱乐化内容特性,正悄然影响着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使之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隐性课程”。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短视频内容中知识科普与网红文化交织、正能量与低俗信息并存的复杂局面,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作为,将短视频文化转化为德育资源,构建“认知—实践—创新”三维教育体系。
台山市赤溪中心小学 罗碧如
研发媒介素养课程
培养批判性解码能力
短视频以动画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内容,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比如说,“小牛顿科学馆”系列视频借助卡通角色来演绎“水的三态变化”,使得72%的低年级学生可在日常生活当中识别出相关的科学现象;“故宫里的大怪兽”运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来解读文物历史,提升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基于此,学校可开发校本课程《短视频中的价值世界》,分学段实施:低年级(1至2年级)通过《汪汪队立大功》等正面作品与低俗视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识别友善、勇敢等价值观,并学会使用“举报”“不感兴趣”等功能;高年级(5至6年级)则通过分析浏览记录、开展“短视频辩论赛”等活动,解析算法原理,破除“信息茧房”,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在创作中深化价值认同
学校可推行“校园微记录”计划,鼓励学生拍摄“校园文明瞬间”(如值日生劳动、同学互助场景)等主题短视频,并通过校园电视台展播评选,将“劳动光荣”“团结友爱”等价值观具象化。同时,结合语文课本开展“历史小剧场”项目,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典故(如《大禹治水》),在还原场景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抵制娱乐化解读。
强化校园文化浸润
营造思辨性媒介环境
设立“短视频思辨角”,每月张贴正反案例(如“袁隆平院士田间工作”VS“网红浪费粮食摆拍”)供学生讨论;利用晨会时间开展“今日视频荐读”,运用“3W分析法”(What-讲了什么,Why-为何重要,How-如何践行)解析优质内容的德育价值。还可成立由师生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校园短视频审核委员会”,对班级自制内容进行审核,强化责任意识。
短视频既是挑战,也是德育创新的机遇。学校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向“媒介素养培育者”,家庭应发挥“价值锚定”与“情感陪伴”作用,社会则需构建“技术过滤—内容供给—文化引导”的立体化生态。未来,可探索AI审核、虚拟现实德育资源等新技术,使短视频成为儿童的“数字伙伴”,通过疏堵结合、多方协同,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建构”的德育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