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不久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系统阐述了“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两山”理念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8月15日,他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倡导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深化发展。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两山”理念的提出,回应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挑战。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西方发达国家以损害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虽能在较短时间内带来快速发展,但对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性冲击,引发生态危机。中国没有沿袭这种老路,而是选择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强调发展的空间均衡与时间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指南。
“两山”理念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思维,倡导通过生态转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生。这是对“先污染后治理”、“重增长轻生态”、“唯GDP论”等传统发展认知的根本性突破。“两山”理念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发展的基础,绝非发展的对立面。“两山”理念强调保护优先、和谐共生,要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保护内生于经济增长的过程。其精髓在于探索将生态优势高效、可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同统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两山”理念拓展了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将自然资本确立为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两山”理念中具有革命性的理论突破,赋予生态环境以核心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本的明确地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忽视或低估自然环境在生产中的作用,而“两山”理念将“绿水青山”中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确立为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要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保护和提升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重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国发展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许多地方将经济增长置于优先位置,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缺乏足够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两山”理念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生态破坏换取短期增长的陈旧模式,推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范式。
“两山”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相融合,形成了植根中国大地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1.24%,连续4年超过90%。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流域水质持续优良;全年完成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4174万亩,水土保持率达到72.83%。2024年11月,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顺利实现锁边“合龙”,一条全长超过3000公里的绿色屏障正式形成。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国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建立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变革。一方面,通过“生态产业化”,将优质的生态资源禀赋(如森林、湿地、清洁空气)转化为可交易、可增值的生态资产。在浙江、福建、江西、贵州等地,围绕生态系统治理、生态资源确权与整合、生态账户建立、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载体溢价、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以系统集成方法促进制度整合等模式展开多样性实践,形成了“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实践场域。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生态化”,对传统产业体系进行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再造,通过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攻坚,严控“两高”项目扩张,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压减粗钢产量超4000万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两山”理念指引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严格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两山”理念的落地生根,需要法治思维与生态治理责任体系的协同,构成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制度保障链条。法治思维为绿色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础和行动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法治基石不断夯实,促使生态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系统治理的根本性转变。生态治理责任体系是确保“两山”理念执行到位的保障。河(湖)长制、林长制的全面推行,将生态保护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强化了属地管理责任。发展导向与政绩考核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取而代之的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核心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特别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建立,从源头上引导地方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2025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三、“两山”理念的世界贡献
“两山”理念在中华大地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水平保护非但不会阻碍发展,反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有力打破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必然对立的传统观念。为面临生态约束与发展诉求双重挑战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绿色转型新范式,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高级别会议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两山”理念引领解决全球生态治理困境,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全球生态治理的两大核心议题。传统全球气候治理常陷入“减排责任推诿”、“南北利益对立”的僵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既要求发达国家承担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减排和资金技术支持责任,也为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预留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时间。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我国成功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达成,这对世界环境生态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力倡导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秩序。由我国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向南南合作国家提供清洁能源电站、低碳园区建设等技术支持,促使绿色“一带一路”成为跨国生态合作的典型样板。目前,中国已与4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举办300多期能力建设研讨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山”理念指引下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提供了绿色发展经验。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国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全面整治乡村环境污染、持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为起点,逐步拓展至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推动乡村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品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绿色惠民,充分激发乡村奔向共同富裕、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生态共富的目标,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保生态还是保增长”的两难困境贡献了绿色发展经验。英国爱丁堡大学基础设施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阿利斯泰尔·博思威克认为,“千万工程”的成功说明在农村大幅改善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是可行的,相信其经验将能传给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由我国发起了“以竹代塑”倡议,通过邀请当地民众来华学习技术,派遣专家传授经验,不仅有效减少塑料污染,也让“以竹代塑”成为当地民众减贫的重要方法。“两山”理念不仅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还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基于自身生态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两山”理念为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沿用过去工业文明的老路,那么再有几个地球都是不够消耗的。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两山”理念为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两山”理念重塑人与自然关系,阐明了人类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人类社会持久繁荣建立在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上。我国通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发展,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让世界各国意识到绿色发展的可行性和绿色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共识。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已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规划等基础性制度为根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司法力度,使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同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者: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