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企建造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进行“源火”采集。 新华社发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圆满完成。采集仪式上亮相的“源火”,是来自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海底的可燃冰,这是体育运动史上首次在深海海底原位获取运动会“源火”。执行此次采集任务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正是由江门企业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这艘兼具海洋科考与深海工程作业能力的国之重器,成为“江门制造”迈向深蓝的生动注脚。
“深海采火”的背后:
“江门造”科考船的硬核实力
“看到‘海洋地质二号’助力点燃十五运会‘源火’,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为国争光一样,我们感到无比自豪。”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团委书记、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黄丕康动情地表示。
执行“源火”采集任务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该船原为水下支持维护船,于2020年9月启动改造,2021年6月入厂施工,2022年5月完成综合航行试验,正式交付使用。
在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的展厅中,“海洋地质二号”的模型引人注目:船体采用醒目的橙红色涂装,宽阔的船头甲板设有大型直升机停机坪,整体设计融合了硬朗的工业美学与未来科技感。经过改造升级,该船已转型为一艘具备伴随大洋钻探船全球航行作业能力的多功能保障船,可承担海底电缆敷设、深水打捞、饱和潜水、风电工程勘察等复杂海工作业任务,成为我国科考船系列的重要补充,显著提升了深海重型装备的探测能力。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宗恒曾评价称:“该船是我国少见的兼具海洋科考与深海工程作业能力的新型科考船。”
自2022年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二号”已成功执行包括南海北部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研究在内的多项重大科学考察任务,展现了其多功能特性与强大的作业能力。
“媒体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实现‘深海采火’,但通过媒体传回的画面,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我们公司造的船。我们是看着它从一块块钢板,一步步建成,到最后驰骋深海的。这个过程中,每一道焊缝、每一颗螺丝,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与智慧。”黄丕康表示,“作为建造者,我们更关注船舶本身的性能与使命。”他进一步补充,团队将持续关注“海洋地质二号”的每一次出航,期待其在国家深海探索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科考船到海洋牧场:
“江门制造”的多元突围
“‘海洋地质二号’是我们制造的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它体现了我们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投身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总经理黄红宇如是说。他指出,公司始终以“国之大者”为担当,依托国家级重大工程,致力于打造大型高端海洋装备。
作为海洋工程船、港航施工船和液货运输船等领域的专业制造商,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不断拓展国内外业务,成果显著。公司自成立以来,建造了400多艘特种船舶。其中,海洋养殖平台的研发与建设成为公司重要发展方向。今年5月,世界首例、国内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标志着江门乃至广东在向海图强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随后,公司海洋牧场项目接连取得进展。今年8月,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承建的“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项目在阳江市启动。该平台为大型半潜式桁架结构,总养殖水体达4.4万立方米,集成智能投喂、环境监测、病害预警等系统,推动渔业养殖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日前,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中标的惠州红海湾海洋牧场网箱建设项目(一期)半潜式养殖平台,进一步彰显了江门在海洋装备领域的实力。该平台全长82米、型宽32米,可包围养殖水体约3.6万立方米,配备自动化投喂、机械化起捕、环境监测等智能化设备,是中国船级社入级项目。建成后,项目将有力推动深海养殖的装备化升级,提升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
黄红宇介绍,公司拥有30余年特种船舶建造经验,技术团队雄厚,在中小型特种船市场位居广东省前列。“我们不同于单一船型制造商,多年来持续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积累与市场优势。”
产业崛起与未来布局:
江门打造海工装备“新高地”
从2023年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到2024年世界首台适应台风海况的无人海浪发电船“华清号”,再到“海洋地质二号”助力点燃十五运会“源火”,江门正逐步成为广东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是广东省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分工中,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创新策源地,珠海、中山在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传统优势,而江门则凭借银洲湖、广海湾等深水良港及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成为海工装备制造的重要承载区。
近年来,江门加快谋划建设新会银洲湖片区、台山广海湾片区两大万亩级海工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装备产业,致力于打造省内规模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与此同时,江门积极加强与香港、深圳的合作,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并计划在大广海湾区域建设大湾区国家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今年8月,市委书记陈岸明率队前往广州,拜访省发改委和中交四航局,积极争取省和央企支持,谋划重大发展平台、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省发改委表示,将在船舶与海工装备、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内河航运等方面,与江门共同发力,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助力江门在“十五五”时期加快高质量发展。中交四航局表示,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携手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展望未来,黄红宇表示,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坚持走专业化差异化道路,聚焦海洋装备研发制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锻造面向深蓝的国之重器,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