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归来的博士,到北上广深的白领,再到创业有成的企业家,一批批优秀年轻人正从城市回归乡土,用现代科技重塑传统农业,用创新理念活化侨乡文化,用数字思维赋能乡村振兴,绘就出一幅幅“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在开平塘口镇,废弃粮仓变身“最美文化空间”,旧碉楼成为“网红民宿”,村校旧址改造成“乡村咖啡馆”;在台山深井镇,“蚝二代”陈洪彬借助直播电商,让台山蚝走进董宇辉的直播间,一场销售突破百万元;在鹤山古劳水乡,来自上海、深圳的设计团队与村民同吃同住,正将这里打造成为大湾区水乡生态旅游示范区……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场政府搭台、青年人才唱戏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江门的乡野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对乡村生活的全新诠释。
平台孕育动力
返乡青年有支撑有保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最稀缺的资源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
“在我小时候,亲戚朋友的首选都是出国。”土生土长的塘口人吴碧瑶对侨乡的“出海潮”记忆深刻。这股持续百年的潮流,也曾让塘口成为最早面临乡村空心化的区域之一。几年前,吴碧瑶却辞去广州的工作,返乡成为一名社工,如今已是塘口墟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她的个人选择,正是塘口乃至江门青年“回流”趋势的缩影。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塘口镇新增初创企业372个,带动超2000人就业创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
年轻人愿意回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有活干、有钱赚、有友伴”,真正留下来、发展好。为此,江门通过系统性、多维度的平台搭建,从政策、生活、创业、文化等多方面提供坚实保障与支撑。在服务保障上,全市建设了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推出“侨才通”线上服务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从政务到生活的便利。在产业支撑上,首创乡村工匠、产业工程师联盟,并搭建起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博士后工作站,为青年人才提供实现价值的舞台。
塘口镇的实践,则将这套支撑体系落到了细处。“我们塘口一直在‘升级’。”吴碧瑶介绍说,“从1.0阶段的旧建筑摸底,到2.0阶段的基础设施改造,如今已迈入3.0的‘内容创收期’。”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当地积极打造人才公寓和食堂,引入奶茶店、咖啡馆、酒吧等时尚业态,大大改变了乡村单调的生活环境,让年轻人不仅事业有所依托,生活也能找到知己与乐趣。
今年,塘口镇的乡村振兴规划迈出了更具创新性的一步——启动“IE公社”建设行动。“IE公社”寓意着包容所有性格和特质的青年人才,旨在打造一个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明的创新实践平台,邀请全球“无界创客”到此创业旅居。“进驻塘口以来,通过与村民的接触、与土地的连接,我们可以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并通过作品去展示塘口在地文化、侨乡文化以至岭南文化。我们也将继续带领更多的作者来到塘口一起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姚笛(笔名“红娘子”)说道。
塘口镇的案例证明,当乡村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事业发展的支撑、生活便利的保障和情感归属的社群时,就能逆转人才流向,使乡村从“空心化”的故土转变为年轻人向往的“理想家园”和活力迸发的“逐梦地”,最终绘就出一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青年带来活力
数字思维重塑传统产业
一批批年轻人带着先进理念和技术回到乡村,用数字思维重塑传统产业,给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台山青年陈洪彬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新三板上市公司创始人毅然脱下西装皮鞋,离开奋斗了20多年的成都回到家乡,创办广东省六道鲜水产有限公司。他用数字思维和现代科技重塑台山蚝产业链,解决了当地产业“散、乱、小”的问题。
陈洪彬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海鲜冻品加工中心,完成台山市第一条液氮冻品生产线,创立“侨小蚝”IP形象,提出“北有大连鲍,南有台山蚝”的口号。通过直播电商体系建设,公司与头部平台直播间合作,高峰时一场直播销售额就能突破百万元。
“通过深加工,我们实现了台山蚝全年销售,打破了过去仅在中秋至次年清明的销售时间局限。”陈洪彬介绍,2024年至今已加工鲜品生蚝肉200多吨,带动总体营收规模达1500多万元。
在新会陈皮产业园,海归博士刘雪菲同样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她带领团队研发陈皮溯源系统,建立无人智能仓库,将十大生产步骤标准化,创新采用行业首个“3P”模式,即链接产业园、平台、合伙人,实现传统产业转向规模化、数字化及产业化。
在鹤山双合镇,“00后”新农人林正欣接过父辈的茶产业,计划将直播间搬到茶园,讲述越南归侨的奋斗史,完善电商销售网络,策划推出限量版侨红1979纪念茶,让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侨茶故事在新时代延续。
这些年轻人的实践表明,当数字思维遇见传统产业,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整个产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他们既有家乡情怀,又有现代视野;既能扎根土地,也能联通世界。
文旅激发潜力
年轻创意激活乡村价值
返乡青年人将现代美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个引爆市场的文旅热点。
澳门青年黎正文带领设计团队,将塘口镇两座20世纪80年代的房式仓和碾米厂,改造成为集沉浸式遗产演艺、民间艺术活化、跨媒体社区创意于一体的“粮语·艺术公社”。这个总投资1500万元的项目,不仅成为文旅新地标,更成为促进江门与澳门青年交流融合的平台。
“澳资澳才澳智”在此汇聚:澳门的餐饮品牌被引入餐厅,带来地道葡式风味;澳门的戏剧编导与本地演员合作,创作反映侨乡历史的剧目;澳门的体育策划团队,将大型活动经验带到“侨BA”赛场。
美籍华人李旻禧在台山“网红村”草坪里开出第一家“新中式”咖啡店,随后又联手合作伙伴盘活百年华侨老建筑,建设“翘庐1922”特色民宿。2024年10月26日,“翘庐1922”民宿正式开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朱氏后人回乡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此心归处是吾乡,幸好有你们,我们在中国也有家了。”一位朱氏家族的老人感动地说。这个集民宿、餐饮、艺术空间、研学基地于一体的文旅项目,不仅成为网红打卡点,更唤起了人们对侨乡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在鹤山古劳水乡,黄德清团队与镇政府签下农文旅合作发展协议,推动“强村公司+运营平台+多元业态模式”的乡村运营模式落地。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同劳作,精准把握乡村需求与脉搏。“乡村运营绝非坐在办公室里天马行空地设想,而是要脚踩泥土,真正融入这片土地。”黄德清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吃住行游购学一体化服务平台“古劳通津”小程序已经上线;双桥村的游客集散中心、新业态孵化中心开工建设;由旧校舍改建而成的农文旅人才交流与引进中心也在紧锣密鼓施工中。
这些归乡人、新乡人,不再是乡村的过客,而是以主理人的姿态,将现代美学植入传统肌理,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因这群“脚踩泥土,心向远方”的年轻人,而变得可知可感、可触可及,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