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如何赋能“百千万工程”?
江门:以文化浸润 用实践作答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15 07:31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2022年以来,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推进,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被多次强调。去年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进一步部署“思想道德建设”“精神风貌提升”等五大任务,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对“百千万工程”的支撑作用。

    江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部署,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出台《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系统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坚实的文化支撑与强大的精神动能。

    理论“活”起来,凝心聚力有方法

    “合唱时大家的心都聚在一起,我唱得特别开心!”在新会区司前镇新建村,一场“百千万工程”主题音乐党课结束后,村民梁晓彤仍沉浸其中。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葵乡红声”宣讲队,把党课送到田间地头。原创快板歌《“百千万”,加油干》将政策化为群众语言,让干群在共鸣中凝聚共识。

    江门始终将理论武装视为文明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基石。持续擦亮“艺术党课”品牌,举办活动2000多场,覆盖党员群众近500万人次,“永远跟党走·音乐党课”获中国文联推介;组建87支示范宣讲团,创新“音乐党课”等多元形式;依托“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发布宣讲视频逾百个,吸引超300万人次观看,实现理论宣讲线上线下全覆盖。

    如何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发展动能与治理效能?江门以系统思维破题。

    2023年,“文明形象的展示地”被纳入江门着力打造的“10张城市文化名片”。《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创新实施,以“一团一队、一站一宫、一场一街、一创一评、一约一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落地见效。

    2025年,江门文明赋能体系再升级——《宣传思想文化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四大计划”展开:“理响百千万·千村共学”推动理论扎根;“乡风润心·千村同美”重塑文明乡风;“百千万象·全域传播”构建城乡形象的立体叙事;“百千万程·文产融合”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夯实农文旅融合基础。

    空间“新”起来,乡土情怀有寄托

    毗邻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塘口墟,曾因人口外流仅剩9户人家。如今,通过建筑活化、文化注入与配套升级,这里已吸引超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共建下,探索出一条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

    江门深知,塑形不仅在于环境之美,更在于打造凝聚人心、激发认同的实体空间。今年5月,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以塘口为试点,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启动“IE公社”计划。伴随着低成本创业空间等政策,78名数字游民和文创青年成为首批“新村民”。

    如今,设计师在岭南田畴试种中原蔬菜,咖啡师将本地腐乳融入创意拿铁……数字时代为古村注入新活力,重构了社区的温情连接。

    塘口的实践是江门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它证明,文明乡风建设并非虚功,而是关乎城乡协调、培育新动能的实在工程。

    面上,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网络全面铺开——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423个,延伸160余个特色实践点;以侨乡“五大文化密码”为核心,建成村史文化阵地409个;创新构建侨乡特色“结对矩阵”,推动873个文明单位与基层站点结对,开展活动超1500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合力。

    点上,一批创新空间焕发活力——开平塘口先锋天下粮仓书店获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新会京梅村粤书吧获评“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市打造30多个融合形象展示、教育、休闲的文明小屋;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设121家“无负今日”城市书房,成为潮流文化地标。

    这些多元融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前沿哨所”,更是涵养乡风、激发认同的“精神家园”。

    活动“潮”起来,乡村夜晚有热度

    夕阳熔金,稻浪翻涌。今年7月,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的田野上,一场“稻田音乐节”点燃夏夜。村民权叔站在田埂笑意盈盈:“听着歌、闻着稻香,村子热闹了,邻里也更亲近了!”

    舞台对面,“文明Yeah(夜)集”人声鼎沸。瓜果好物与文明科普相融,志愿者在互动中传递礼仪,欢声笑语交织邻里温情。

    这正是江门“乡风润心·千村同美”计划中“夏耘展演”的生动实践。江门聚焦文化振兴,以空间整合、文明夜集、村史文化、村歌唱演为抓手,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

    文明实践亮品牌。全市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Yeah(夜)集”项目,目前已累计举办活动500余场,覆盖超6万人次,成为侨乡凝聚社区、促进和谐的“夜模式”金名片。

    村歌唱演聚民心。“村歌唱起来”“村歌大篷车巡演”等活动广泛开展。台山桂水村的民谣音乐会、开平塘口镇的粤语金曲夜……村民唱响自己的故事,“以歌化人、以乐聚力”的新风尚浸润乡野,增强认同。

    激发创作添活力。江门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广东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等平台,点燃群众文化创造热情,培育乡土文化自信。

    一场场活动,不仅点亮了乡村夜晚,更聚拢了人气乡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机制“巧”起来,基层治理有温度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在新会区茶坑村,一块记载梁启超“乡治”古风的石碑旁,现代版“乡治”正在进行——村里推行“村民积分管理”,善行义举可量化积分,兑换物品或服务。这套与“五邑志愿服务银行”联动的机制,形成“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良性循环,助力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江门扎实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全市1056个行政村100%完成。865个村推行文明积分管理,与“五邑志愿服务银行”项目协同,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在全市村规民约全覆盖基础上,江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去年以来,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取消收费项目26个,免除基本服务费用3009.28万元,各行政村均无高价彩礼现象,推动形成淳朴民风。

    文化赋能更需转化发展动能,江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建强文旅特色镇村,打造赤坎华侨古镇、华侨城古劳水乡、川岛旅游度假区等美丽圩镇范例,“赤坎华侨古镇活化利用古建筑”入选广东省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繁荣乡村农文旅经济,开展“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请到江门过大年”等直播带货活动,助销“土特产”,带动农民增收,优化发展环境。

    如今,文明乡风正为江门的“百千万工程”注入持久力量。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与整洁有序的美丽乡村,让“原乡人”自豪、“归乡人”暖心、“新乡人”向往。一幅村庄美、产业旺、文化兴、农民富、邻里和的幸福画卷,正展现出文明赋能的长远意义——侨乡乡村,既装得下过去,也载得起未来。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王雪晴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