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片”该有度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15 07:32   

    开栏语:

    文旅圈的新鲜事,藏在寻常烟火里。或许是City Walk从热闹潮流走向日常体验的转变,或许是网红打卡点面临“火一时”还是“火一世”的叩问——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实藏着文旅行业发展的“细微密码”。

    今起,本报推出“文旅观察”栏目,将聚焦这些烟火气里的最新动态,拆解潮流背后的逻辑,探讨现象之下的本质,为大家读懂身边的文旅变迁,递上一份有温度的观察与思考。

    大理洱海边的白色长裙映着波光,厦门鼓浪屿的草帽衬着红砖,敦煌沙漠的红披风卷着风沙……如今,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构图精致的旅行照片,“出片式旅行”成了不少人的选择。

    而这背后,藏着悦己需求——拍出满意的照片会让人由衷开心,多年后翻起旧照,还能瞬间想起当时的风、当时的心情,这正是旅行珍贵的纪念。前年秋天,小琳一家到桂林旅游时用自拍杆记录了许多一家三口的亲子照,后来成了她近几年出游记忆里最暖的一笔。平日里,家里的镜头总围着孩子转,可一家三口同框的画面屈指可数,而那次旅行中的“出片”,让她备感珍贵。这样的“出片”,从不是简单的“拍照”。它是旅行中“心动瞬间”的精准捕捉,更是日后唤醒回忆的“钥匙”。

    可当“出片”越过了该有的度,就容易变了味。有人为拍“天空之镜”,在青海茶卡盐湖的寒风里排队三小时,反复调整姿势只为得到一张网红同款,结束后连盐湖的盐晶是什么质感都没留意;有人在鼓浪屿全程追着打卡点跑,找“必拍角度”拍照,却没留意身边的美景。这些时候,“出片”从“悦己的纪念”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旅行的轻松与惬意,反倒被镜头框住了。

    “出片式旅行”的盛行,本就有双重逻辑。一方面是个人的悦己需求——对很多爱拍照的人来说,“出片了就很开心”,这种开心无关他人眼光,只是对自己旅行体验的认可;另一方面才是社交平台催生的“展示需求”。可如今不少人混淆了两者,把“别人觉得好看”当成了目标,反倒忘了最初拍照片的初心——不是为了朋友圈的点赞,而是为了留住自己眼中的风景。

    旅行的本质,是一场与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出片”本无错,它能为旅行留下纪念,但关键在于把握度。我们不妨将拍照从“任务”变为“点缀”,多关注内心的感受:在山顶时,先放下手机感受风的吹拂,再记录眼前的云海;在古镇时,先漫步青石板路聆听故事,再定格转角的风景。与同行者提前沟通,平衡拍照需求与旅行节奏,避免因过度追求“完美照片”而引发矛盾。

    真正的旅行记忆,从来不是靠滤镜堆砌的,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感动与体验。别让镜头框住旅途的风景,别让“出片”裹挟了旅行的初心,才能在行走中收获真正的快乐与成长。

    (李银换)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王雪晴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