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之道
吸引多方资金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16 07:33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国庆中秋假期,赤坎华侨古镇人潮涌动,骑楼间红旗飘扬,烟花音乐会点亮夜空,英歌舞、火秀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这座曾濒临沉寂的古镇近年来再度“翻红”,以总投资超60亿元的焕新项目,交出了“运营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超50亿元”的亮眼答卷。

    赤坎华侨古镇的建设,是我市规划建设以侨文化为特色的“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鲜活实践,也是我市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答好农文旅融合新考题的精彩答卷。

    江门锚定“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省级试点目标,面对农文旅融合“资金从哪来、资源怎么整、特色如何显”的新考题,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统筹资源力量、汇聚侨资侨智,聚合多方力量,以市场化操作推进农文旅项目发展,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投入“江门模式”。

    精准施策

    为社会资本搭建参与“快车道”

    11年前的赤坎华侨古镇,骑楼墙皮剥落,梁柱倾斜,不少建筑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

    转机始于社会资本的深度介入,CPE源峰牵头组织60多亿元资金进场。“选择赤坎,因其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华侨文化基因。”CPE源峰董事、总经理胡腾鹤说。

    CPE源峰与政府携手,吸引多方资金汇聚。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形成“股东资本金+夹层贷款+40亿银团贷款+政府优先股+管理团队投资”五渠道、八方共投的创新模式,构建起政府、市场、金融多方利益共同体。

    如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了20家酒店1300个房间,增加了上百场旅游演艺,创造出“乌镇+迪士尼”的旅游新形态,成为广东省新兴的旅游度假标杆。

    社会资本还瞄准江门“康养+文旅”的赛道。今年3月21日,台山腾奕温泉颐养城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项目总投资16亿元,将打造一个集温泉、休闲、度假、游乐为一体的康养综合项目,首期预计2027年3月完工。

    赤坎华侨古镇的蜕变、腾奕温泉颐养城项目的推进,印证了江门“坚持项目为王”的发力方向,也凸显了社会资本的关键作用。社会资本愿意“真金白银”投入,关键的是江门把“精准”做在了实处,让社会资本“敢投、愿投、能投”。

    精准布局定方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试点建设,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更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专家团队“把脉问诊”,锚定“侨”“海”核心资源,为社会资本划定优质赛道。

    精准规划绘蓝图。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委托专业团队编制多项专项规划,确立“世遗山海、侨心五洲”发展愿景,构建“两核引领、三带串联、七片共荣”空间格局。清晰的规划让社会资本看到项目潜力,有效降低投资不确定性。

    精准督办保推进。成立试点建设工作专班与项目指挥部,对43个总投资270亿元的重点农文旅项目提级督办,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给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

    政策“组合拳”下,社会资本成为江门农文旅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试点规划建设的190个实体项目总投资达98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占比超70%,形成“项目引资本、资本促项目”的良性循环。

    统筹资源

    以国资“杠杆”撬动民资活力

    傍晚的“梦回开平·侨海华韵”不夜城,炊烟裹着侨乡小吃的香气飘远,舞台演艺赢得的喝彩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这个总投资1.96亿元的项目,由开平市国资企业侨城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导建设,既是江门整合文旅资源的缩影,更是国资撬动民资的“支点”。

    江门深知,农文旅融合项目往往存在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公共配套需求高等特点,仅靠民资单打独斗难以持续。为此,江门创新发挥国资“杠杆作用”,为社会资本搭建参与平台、降低参与门槛。

    开平市大胆创新,借鉴工业园区思维与产业集群理念,构建“管委会+公司”协同机制,统筹整合塘口、赤坎、百合、蚬冈四镇文旅资源,成立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管委会,负责规划编制、政策统筹与项目监督。同时,发挥国资国企领投和示范带动作用,组建开平市侨城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搭建AA+级投融资平台,通过股权合作、基金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实现“以国资撬动民资”。

    这样的统筹力,也让优质项目加速落地。在开平,依托世遗碉楼与赤坎古镇“双引擎”,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快速扎根。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项目将活化80座民居、17座居庐,首创“一古建一工作室”引国际艺术家驻留,一期孖楼民宿、艺术馆预计年底开放,让“侨乡文化走向国际”。

    台山则借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的东风,引社会资本布局滨海旅游。台山川岛宿集项目工地上,塔吊映着海景运转,这个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正打造国际奢华酒店与高端民宿集群,未来260间客房每年预计接待超10万人次游客。

    如今,江门形成“国资搭台、民资唱戏”的生动局面,统筹资源、撬动资本的实践,正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汇聚侨力

    侨资侨智激活发展“新动能”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澳门到台山的距离大大缩短,学生研学、游客旅游都方便多了!”谈及正在建设的华侨文化研学中心,澳门籍台山乡亲林陈红霞充满期待。2024年,在台山市端芬镇政府的招引下,她与同为澳门籍乡亲的余立一共同出资1000万元,盘活端芬镇海口埠闲置的东陵学校,打造集华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教育培训及特色零售于一体的研学项目,让侨乡文化在“活化”中焕发新生。

    台山凤乡玉怀文旅项目的推进,更彰显了侨资“聚合力”的优势。台山发动海内外乡亲返乡投资1.8亿元,以“整村流转”模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打造集生态观光、侨乡民宿、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实现了村民、村集体、企业的三方共赢。

    这些侨资的注入,正是“侨都赋能”工程成效的生动体现。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江门始终将侨资侨智作为推动农文旅融合的独特优势——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持续深化“侨都赋能”工程,通过多元举措汇聚侨力,让“侨”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

    台山市充分发挥海外台山籍乡亲基数大、联系广的独特优势,实施“海外反哺”行动,建立“县级统筹、乡镇主导、村级配合”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海外商会、恳亲大会、华裔夏令营以及海外侨媒载体等多元渠道,全方位展示台山农文旅资源魅力,精准吸引侨资投入、侨智赋能、侨业落地,为农文旅项目注入“侨力量”。

    开平市则以侨房活化利用为切入点,在赤坎镇重点盘活2400多座乡村侨房,创新打造“古镇观光+休闲乡村游”模式,让老侨房变成民宿、咖啡馆、文创空间,既保留了侨乡记忆,又丰富了农文旅业态,吸引不少侨胞回乡投资创业。

    从侨资参与研学项目,到侨房活化赋能乡村旅游,江门正以“侨”为桥,将海外乡亲的桑梓情怀转化为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动能,推动侨乡文旅产业从“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随着更多项目落地见效,江门这座侨乡城市正以更鲜活的姿态,书写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王雪晴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