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从覆盖面的“广度”向育人效果的“深度”转变。传统“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难以契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诉求,导致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遭遇挑战。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个人志趣相结合,实现“精准育人”,已成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双向选择机制凭借其固有的平等性与选择性,被视为达成精准育人的理想平台。然而,若选择标准仅限于学术能力,则难以担负起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因此,我们探索构建了“思政—学术”双维匹配机制,旨在通过机制创新,引导师生在学术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价值共识与发展合力。
一、双维匹配机制的理念内核与运行逻辑
双维匹配机制的核心理念在于,将“思政素养”提升至与“学术能力”并重的匹配维度,同时在尊重学生学术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其价值成长。该机制并非单一的技术算法,而是一套融合了教育理念、评价方法和组织程序的系统性安排。
其运行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首先,双维画像是确立精准识别的依据。该机制要求师生双方分别构建包含“学术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复合画像。其中,学术维度主要包括学业成绩、科研经历、技能特长与专业兴趣。思政维度则重点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如参与志愿服务、家国情怀)、发展诉求(如职业理想、能力短板)和品格特质(如协作精神、创新意识)。该维度的信息主要通过学生自述、辅导员评价、日常行为观察等多渠道进行定性化、多元化的综合研判,避免简单量化,重在揭示学生的内在动力与成长需求。其次,双向触发是搭建精准互选的平台。在学院搭建的双选平台上,师生的“双维画像”成为互选的信息基础。系统根据标签进行初步推荐,更重要的是通过“导师宣讲会”“师生面对面”等线下活动,让抽象的“画像”转化为具体生动的“人”。导师阐述其育人理念与思政融入方式,学生表达其成长困惑与未来期望,从而实现基于数据匹配和情感认同的“双重双向选择”。最后,动态调适是保障精准育人的持续性。匹配成功并非终点,而是精准育人的起点。机制建立了动态反馈渠道,允许学生在特定阶段根据实际成长情况申请调整导师,确保指导关系始终处于最适状态,真正响应学生动态变化的发展需求。
二、双维匹配机制如何赋能精准思政。
该机制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流程再造,将思政教育目标无声融入学生成长的关键选择,具体体现在:
一是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供需错位问题。例如,一位立志投身“中国芯”事业的学生,可精准匹配到集成电路领域造诣深厚、注重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精神的导师。导师言传身教与学生内在抱负高度契合,使价值引领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二是激发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内生动力,赋予学生选择权,本质是承认并尊重其主体地位。为做出明智选择,学生需主动自我剖析,明确“我是谁”“我想成为谁”。这一深刻的自我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效的自我教育。当学生基于自身志趣做出选择后,其参与后续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会显著增强。
三是引导导师反思并提升育人育德能力,双维匹配对导师队伍形成正向激励。导师需不断凝练和提升育人理念,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科研指导,以吸引志同道合的优秀学生。这推动导师从“经师”向“人师”转变,整体提升了全员育人意识与水平。
三、实践成效与展望
在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的实践中,双维匹配机制显著提升了育人成效。近年来,学生不仅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数量大幅增长,更关键的是,在精准匹配的导师指导下,更多学生明确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职业方向,思政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学生的报国行动。
展望未来,双维匹配机制的实施仍需在思政维度的科学评价、算法的公平透明性等方面持续深化。但其核心方向已然明确,即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思政工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作者:陈华强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副处级干部、喀什大学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挂职);文德华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副院长;潘勤栋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