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作协副主席宋玥:用画笔与文字传递侨乡故事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2 07:33   

    她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美术教师;她以文字构筑情节,也用画笔勾勒世界。作为江门市作协副主席,宋玥的作品散见于《作品》、《江门文艺》、香港《明报月刊》等报刊;而作为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她主编的教材屡获国家级与省级奖项,教学成果也得到教育部认可。

    “对我而言,美术与文学从不割裂,它们如同调色盘上的色彩,彼此融合、相互成全。”宋玥戴一副眼镜,短发利落,谈吐清晰。她以画笔描摹世界的轮廓,又用文字为画面注入温度,在两种媒介之间自如穿行,持续探索着侨乡故事的更多表达可能。

宋玥

宋玥

    “偶然”与“忽然”

    宋玥的文学启蒙始于家庭。其父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家中书香弥漫,阅读与写作很早就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但真正点燃她创作之火的,是在深圳打工的那段岁月。她把自己的写作起点,幽默地概括为“两个然”——“偶然”与“忽然”。

    “偶然”发生在2010年前后。那时她在深圳打工,穿梭于拥挤的“握手楼”与颠簸的311路公交车之间。城市的层次感与城中村的生活百态,不断冲击着她的感官。“许多人物和情节,就在挤车、小憩间隙悄然浮现。”她利用碎片时间,将生活中如剪影般的人物与故事记录下来。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文字,后来被江门市文联的老师发现,她也由此正式踏上文学之路。

    “忽然”,则指向她与网络文学的不期而遇。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同学遗落的打印版《第一次亲密接触》忽然闯入她的视野,让她第一次意识到,文学还可以这样写。从“榕树下”到博客时代,网络为她打开了全新的表达与交流空间。加入江门市作协后,她与年轻网络作家的交流更加深入,也更坚信:“搭载了网络平台的文学,是这一代青年成长的重要土壤。”

    这两个“然”,看似不经意,实则呼应着她对生活始终如一的敏锐与真诚。

    “真实与真诚”

    宋玥将自己定位为“又老又小的作家”——既扎根于传统文学土壤,也乐于拥抱新大众文艺的浪潮。在网络世界中,读者的即时反馈让她感受到“写作心跳的节奏”,也激励她不断前行。

    细看她的作品,往往从小处落笔,贴近生活。《宋玥短小说三题》发在《白沙》杂志,灵感来源于她在深圳打工期间捕捉的三个真实人物,“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从生活中剪下来的影子”。《糖不甩》则发表于《明报月刊》,从广东传统小吃“糖不甩”出发,借“换牙”这一成长印记,探讨孩童与家庭的情感联结。

    这些作品篇幅短小、笔法白描,既契合当下“快阅读”的节奏,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宋玥认为,好的侨乡故事,不是冰冷的文化符号,而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温度、有悲喜。她希望本地读者视其为老友,外地读者能结识这位“新友”,从而建立起质朴而温暖的情感连接。

    谈及“流量逻辑”与“文化厚重感”如何平衡的问题,宋玥的答案是:真诚。她看好新大众文艺“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艺核心”的本质,认为侨乡题材完全可借助精品短剧、短视频等形式,融合悬疑、科幻等热门类型,或聚焦当代侨乡与海外文化的碰撞,拓展表达的边界。“唯有真实与真诚,才能让故事跨越媒介,打动人心”。

    “长出与凝出”

    尽管身兼多职,宋玥始终以“素人”自居,同时“洗掉写作的匠气”,以纯粹之心向生活学习,以素人心态向真实汲取养分。

    对宋玥而言,文学不是美术之外的“业余爱好”,而是与之并行的“第二份事业”。近年来,她在教学中积极推动“美术+文学”的融合,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既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也滋养他们的文字感受力。她认为,视觉与叙事本就相通,二者结合能更立体地讲好侨乡故事。

    今年,江门推动侨乡新大众文艺建设,向全社会“无界创客”广发英雄帖,提供优越的创作环境与扶持政策。宋玥对此深感振奋,认为这将有助于“破壁、破冰、破界”,为青年创作者带来更多希望与方向。

    展望未来,她把自己的创作计划凝练为五个字:“长出与凝出”——希望作品能“长出江门侨乡之骨,凝出侨乡之魂”。她鼓励年轻作者扎根生活,因为那里才是创作最丰沛的源头。

    从握手楼的打工者,到讲台上的美术教师,再到笔耕不辍的作家,宋玥在不同身份之间自如穿行,始终未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表达的真诚。“只要心怀热忱,无论是在画布上挥洒,还是在文字中行走,都能让侨乡的故事,在新时代持续发光发热”。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