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700℃的炽热铁水被奋力扬起,瞬间在墨色夜空里炸开万点金星。
《火秀》以碉楼故事为内核,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1700℃的炽热铁水被奋力扬起,瞬间在墨色夜空里炸开万点金星,如星河倾泻、似火树绽放,观众的惊叹声与铁花的噼啪声交织成一片,这便是赤坎华侨古镇顶流节目《火秀》最动人心魄的时刻。如今,《火秀》不仅成了赤坎华侨古镇的“代名词”,更让这里赢得“广东迪士尼”的美誉。这场火树银花的盛宴背后,创作团队如何让碉楼故事“活”起来?那些操控“火焰魔法”的人,又藏着怎样的跨界人生?近日,记者对话《火秀》主创与打铁花团队,揭开这场夜经济“顶流”的秘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火秀》创作
让开平碉楼故事“穿越时空”
晚上8时30分,赤坎华侨古镇的晚风裹着侨乡烟火气,人流循着灯光向水剧场聚拢。不过半小时,剧场内5000余个座位便座无虚席,观众手中的手机镜头已悄悄对准舞台——大家等候的,正是能让开平碉楼故事“穿越时空”的《火秀》。
自2024年10月首秀以来,《火秀》始终是赤坎华侨古镇夜经济的“流量担当”。今年暑假升级的2.0版本,更用细腻叙事与实景呈现,把侨乡精神讲得入木三分。很多人提起《火秀》,最先想到打铁花与烟花,但在赤坎华侨古镇演艺部经理陈昶旭眼中,这场表演的核心远不止于此:“《火秀》的魂,是开平碉楼的故事,是侨胞的家国牵挂。”
舞台亮起时,归国华侨阿冲的身影率先登场——他攥着父母遗愿与建筑图纸,红毛泥、彩色玻璃、钢筋水泥的标注在灯光下格外醒目。但这一决定遭到了族人的反对,与此同时,一侧水幕突然泛起涟漪,吊环舞者舒展肢体,在水幕间轻盈穿梭。紧接着,另一侧红绸腾空而起,云端绸缎舞者翻滚着,红绸如火焰迸发。
“一柔一刚、一水一火,其实藏着侨胞建楼的抉择。”陈昶旭解释,当阿冲回想起母亲的嘱咐领悟了中西交融才能扎根本土,他决心建起自家的碉楼,让碉楼用实力自证。观众们看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无数华侨的真实经历——带着海外技艺归来,却始终不忘扎根本土。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团队前期走访开平多个侨村,调研上百个华侨建碉楼的真实案例,“阿冲的原型就来自这些故事,我们把散落的记忆碎片,凝练成了这条‘归国建楼’的主线。”
故事推向高潮时,千年非遗打铁花登场:近1700℃的铁水被奋力扬起,在舞台上空炸开万点金光,星火坠入水幕的瞬间,粼粼光纹与观众的“哇”声交织,成了整场演出最动人心魄的时刻。
而到了尾声,灯光突然聚焦舞台——11座实景碉楼模型,瑞石楼的青灰墙体,南楼的防御细节,每一处都复刻着真实的开平碉楼。“这是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侨乡人民的智慧结晶。”陈昶旭说,《火秀》从来不是简单的光影表演,它是用故事串起牵挂,用技艺诠释智慧,最后把侨乡魂轻轻揉进观众记忆里。
跨界集结
来自不同岗位的“火焰魔法师”
若问《火秀》里最让观众期待的环节,那一定是打铁花。这点亮侨乡夜空的“金色火焰”,是整场演出的高潮,也是无数观众为《火秀》着迷的理由。
而将这近1700℃的“火焰魔法”完美呈现的,是一群身份特殊的“魔法师”。其中,既有景区的普通工作人员,比如管停车场的安保部主管、清扫楼道的酒店保洁员;也有部分专职演员,但他们有一个铁打的共同点——接触《火秀》打铁花项目前,没有一个人学过这项技艺,全是从零开始的“门外汉”。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放下本职工作,拿起特制铁勺与柳木花棒,化身《火秀》舞台上最耀眼的“火焰操控者”。
“90后”周木旺,就是这支跨界队伍里的代表。白天,他是景区安保部主管,在停车场里指挥车辆有序停放,对讲机里的调度声此起彼伏;夜幕一落,他脱下制服,赤膊站上《火秀》舞台,近1700℃的铁水在他手中扬起,瞬间炸开万点金光,照亮台下观众的惊叹的脸庞。这样“白天守秩序、夜晚燃铁花”的生活,已伴随他一年多。
“2024年7月第一次见打铁花,我整个人都被震住了。”周木旺回忆与铁花的初遇,最初的热情很快被恐惧浇凉——铁炉烧至近1700℃,铁水溅到身上有强烈的灼痛感,“每天下班后去训练场,从握勺姿势到发力技巧,一点点去磨。”师傅的一句“别怕它,用惯力引着走”让他突破瓶颈,从“躲铁花”到“迎铁花”,如今赤膊上阵也从容:“铁水落在身上会快速滑走,技巧和搭档默契,就是最好的防护。”同事们笑称他是“年轻的老师傅”,除了表演,还要带新学员。如今,周木旺还开通了自媒体账号,边表演边分享第一视角,还收获了许多网友的点赞。
团队里另一位“年轻的老师傅”王康,也有过相似的成长。刚开始学的时候,铁水常溅得他头背满是烫伤印,“后来才懂,不是和铁水硬抗,而是用巧劲‘引’它。”
两位年轻人的经历,正是这支打铁花团队成长的缩影。陈昶旭介绍,打铁花并不容易,表演时必须两人一组配合:一人用特制耐高温“石墨勺子”舀起铁水,另一个人用浸水的柳木“花拍”找准角度奋力击打,高温铁水瞬间分散成无数微小火星,在空中绽放,化作漫天金光。“看似狂野,实则藏着古人的科学智慧。”陈昶旭说,这份“胆大心细”,恰与华侨建碉楼时“敢闯敢拼又善用巧劲”的精神不谋而合。
这支近30人的跨界队伍能坚持至今,除了对非遗技艺的热爱,更离不开景区的支持。“不管什么岗位,只要愿意学,我们就倾囊相授;还有明确的奖励机制,让大家劳有所得。”陈昶旭的话,道出了团队坚守的底气。
当近1700℃的铁花在侨乡夜空绽放,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这群跨界“玩火人”的热爱——以“零基础”的起点,把陌生技艺熬成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