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回填积水点 水管引流空调水
建筑工地“微改造”破解防蚊难题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3 07:33   

钢架之间,墙角之处,一串串蚊香悬挂着,形成无形的防护屏障。

钢架之间,墙角之处,一串串蚊香悬挂着,形成无形的防护屏障。

    建筑工地,在公众印象中往往是尘土飞扬、杂物堆积的“卫生死角”。然而,记者10月21日在新会区多个在建工地的实地探访,所见所闻却刷新了这一固有认知。当前,新会区正以“防蚊灭蚊”为切入点,将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转化为一项项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举措,致力于打造建筑行业公共卫生治理的“新会样本”。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精细治理

    从源头入手防蚊

    走进位于新会区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格兰达项目建设现场,入口处保安人员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主动为来访者喷洒防蚊液,便透露出此地防控意识的深入人心。

    “蚊虫防治,核心在于治本清源,消除积水。”项目安全经理刘阳边走边介绍。行至路旁,一片用砂石回填平整的土地映入眼帘。“这里原是临时洗车槽,极易积水。我们将其回填后,从根本上消除了隐患。”对于无法回填的施工坑洞,项目方则悬挂了标识清晰的灭蚊药包,并建立轮换台账,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在工地的施工区和生活区,防控措施已融入日常细节:楼道口在特定时段使用蚊香,排水沟安装防虫纱网,宿舍统一配备纱窗与蚊帐,并张贴醒目的卫生指引。刘阳表示,项目部已将“两清一灭”(清积水、清垃圾、灭蚊虫)纳入常态化管理,着力推动管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

    创新举措

    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

    在新会区兰亭四季项目工地,记者看到了更为系统的防控实践。曾经杂物堆积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已被彻底清理、平整;工地在特定区域创新采用了科学布置的物理防蚊措施,作为环境治理的补充。

    “过去管理粗放,形成了卫生死角。爱国卫生运动促使我们进行彻底整治。”项目负责人吴勇明介绍,“我们构建了‘环境治理为基础、物理防治为辅助、个人防护为补充’的立体防控体系。”该体系不仅要求无死角清理,也强调采用有效的防治手段,并为工人配备防护用品,形成多层级屏障。

    工人梁永锋的感受最为直接:“以前宿舍里蚊虫不少,现在基本看不到了,休息环境好多了。”

    细节制胜

    匠心改造消除隐患

    真正的管理水准,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上。在兰亭四季项目生活区,一项关于空调外机的改造尤为引人深思。

    “别小看空调冷凝水,滴滴答答形成不起眼的小积水点,这就是蚊虫孵化的‘温床’。”吴勇明指着一排经过改造的空调外机说。项目部将原先安装在窗下的外机统一移至地面集中区域,并系统性延长排水管,将冷凝水引入下水系统,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一潜在积水源。这一“微改造”,体现了管理者的问题导向与治理匠心。

    新会区建筑工地的探索表明,爱国卫生运动并非泛泛的要求,而是可以落地为精细化的管理标准和人性化的举措。它以保障一线建筑工人的健康权益为出发点,通过系统性环境整治和科学防治,有效切断了病媒生物传播途径。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