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古诗文的情境化教学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3 07:33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思想感情,丰富文化积累”,由重“知”向重“道”转变。开展古诗文的情境化教学,创设与古诗文内容相契合的情境、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古诗文的意象之美,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会城城郊小学 胡剑云

    创设生活情境

    让古诗文“落地生根”

    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文时,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古诗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相联结。

    例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正值春季多雨之际,可设计“校园春雨观察”的活动,课前引导学生记录春雨后的校园,如花瓣飘落、小草返青……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着手,让学生将“眼前的雨”与诗中的雨相互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看见的落花”“听到的雨声”。

    搭建活动情境

    让古诗文“动起来”

    新课标倡导“实践性学习”,通过游戏、表演、创作等活动,让古诗文从“静态文本”变为“动态体验”,这符合小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天性。

    教学叙事性较强的古诗文,可以用课本剧、情景剧等形式还原文中场景。如教学《司马光》时,我让学生分组表演“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等情节,重点体会“弃去”和“持石击瓮”等动作的意义,更好地体会司马光的临危不惧与聪慧。

    结合古诗文进行创意表达,这是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的要求之一。学完了《望庐山瀑布》后,我让学生画出“心中的瀑布”,并为画配上“现代版诗句”;背完了《静夜思》,我让学生给远方的亲人发一条“像李白一样想家”的短信,表达思乡之情。

    构建问题情境

    让古诗文“活起来”

    教师还可以采取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蕴含的意义。

    以《游子吟》的教学为例,我设计了3个问题情境。基础层,在诵读之后提问“慈母手中的线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理解母亲怕儿子穿破衣服的担忧。深化层,提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妈妈做过哪些像‘春晖’一样的事?”将诗句与生活中的情景相联系,感受母爱的伟大。拓展层,提问“我们可以怎么做到‘报春晖’呢?”试着给妈妈写一句“现代游子吟”,让情感化为行动。

    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按照从“文本理解”到“情感共鸣”再到“实践反思”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使古诗文的精神内涵自然植入学生心中。

    新课标下的古诗文情境化教学是“走进”文本,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诗意,在活动体会内涵。教师要不断探求一种真正属于学生的更加“走进”的情境化形式,不是让孩子只用眼睛“走进”到难懂的文字和历史距离,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触碰文本,为古诗文增添营养,化为生活。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