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管”到“众人管”
如何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实践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3 07:33   

    传统小学班级管理多采用“班主任单向管控”模式,易形成“教师在场则秩序井然、教师离场则纪律涣散”的被动局面,既限制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也使班主任陷入事务性工作的困境。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本文探讨如何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人人是班级主人,人人有责任担当”的目标。

    会城河南小学 陈宝媛

    明确职责

    增强责任意识

    我制定清晰的班级管理职责清单,引导学生在履行职责中强化责任意识。如,学科课代表需每日准时收作业,详细登记缺交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意见书收集员需每月收集同学们对于班级管理的建议,汇总后与班主任沟通;全体学生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发现地面有纸屑等杂物时要主动清理。

    若班干部工作出现小疏漏,我不直接批评,而是引导学生先反思问题原因,再提出改进方案,让“对任务负责、对集体负责”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例如,班级窗帘绑带损坏后,我仅提及存在该问题,便有学生主动联系家长缝制新绑带并带回班级,及时解决问题,彰显出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梯度引导

    锻炼执行能力

    为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管理方法,我采用“帮、扶、半放半扶、放”的梯度引导策略。“帮”阶段:示范班级管理流程,如安排值日表、记录考勤、组织早午读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标准;“扶”阶段: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管理任务,我在一旁观察,及时给予指导;“半放半扶”阶段:学生主导班级管理工作,我仅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提供建议;“放”阶段:完全放权给学生,我不再直接干预班级日常管理。

    经过梯度培养,如今,班干部在不在场,学生都能独立做好值日、早午读与课前预习,用餐结束后自觉收拾餐具,无需教师提醒。师生间形成“一个动作领会意图”的默契,学生的规划能力与执行能力得到锻炼。

    举办活动

    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大型活动是检验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场景。我让学生“全流程主导”活动的筹备与执行,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在“六一”文艺汇演中,班级文娱委员牵头成立筹备小组,完成节目征集、选拔、流程编排与互动环节设计;宣传小组自主策划教室布置方案,用彩带、气球等营造节日氛围;小主持人主动撰写串词,演出时从容又自信。过程中,我以“首席观众”的身份,用相机记录整个过程,未参与任何决策与执行工作。

    举办期末趣味运动会时,班级体育委员提前统计同学感兴趣的项目,班干部共同商议参赛名单,各项目组长负责统筹做好赛前热身、选手检录等事务,并组织同学为参赛人员加油助威。运动会现场热闹有序,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日常管理到大型活动,学生在“众人管”的模式中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安排”到“主动统筹规划”的转变,自主管理效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学生更养成了“主动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为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