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冼满红在种植基地察看粉葛生长情况。
“满红,今天又卖出去100公斤葛!”傍晚6点,鹤山市共和镇大缘合村的山风掠过泉水谷,把这一声吆喝吹得老远。蹲在田埂上的冼满红抹了一把汗,笑着把最后一箱粉葛搬上车。10年前,他揣着城里打拼攒下的“辛苦钱”返乡,把一根根葛苗插进荒草丛生的山地;10年后,100亩乱石坡披上了油亮的绿装,成了能生金的“宝地”。粉葛藤顺着田埂爬得满满当当,也顺着乡亲们的笑脸,爬进了越过越红火的日子里。“我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要种好粉葛,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家乡的土特产。”冼满红的话,像田埂上扎了根的粉葛藤,朴实却有股扯不断的韧劲。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胜根 通讯员 李康
“水能养人”激起回乡“波澜”
时光回到11年前的清明时节,共和镇大缘合村上百岁的黄婆婆坐在老榕树下拣粉葛。返乡祭祖的冼满红捧起村后的泉水谷溪水一饮而尽,“城里人几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我们这儿随便舀一瓢就能养出百岁老人,怎能浪费呢?”
“那时最怕接到家里电话,不是父亲犯风湿,就是母亲说村口那条沟又黑了。”冼满红说,20年前,他离开大缘合村到江门市区打拼。在江门城区的饮料批发档口,凌晨3点卸货,5点送货,货车尾气的味道呛得人掉眼泪。他睡过仓库纸板,啃过隔夜面包,用10年时间攒下“第一桶金”,本想在城里定居,但内心的深处却始终被那乡愁的线牵着,他觉得自己始终是要回到家乡的。
“我要在家乡搞出点名堂。”10年前,冼满红放弃城市收入不菲的生意,下定决心回乡种植当地特产——粉葛。
“要做就要做好、做实。”近年来,冼满红担任大缘合村村民小组副组长后,先后到浙江、安徽等地学习取经,扎实地开展粉葛大规模种植,带动村民种粉葛,或是到种植基地上班,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同时,他还是江门市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促进会理事,考取了农业经理人资格,拿下“新型职业农民”称号,为土特产的种植、销售积极探索,连吃饭时都在琢磨“怎么让粉葛卖得更远”。
荒山变成有机粉葛基地
对于粉葛种植,村民历来小打小闹,并不看好。村中叔伯曾笑着对冼满红说:“后生仔,粉葛价贱过泥,你这不是明摆着亏本么?”当时,没人相信冼满红。
冼满红不争辩,只做一件事:把泉水谷的水,引到自家三亩试验田。几天后,葛苗蹿得比隔壁田里的农作物还高。
“你看这紫粉泥,摸着手感像丝绒;再看这山泉水,甜得能直接喝——这就是咱们的金山银山!”他站在田埂上,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蜈蚣状的疤痕在太阳下泛着紫红——那是拆废弃猪舍时被铁皮划的,缝了8针。当年,钩机第一铲下去,翻出的是村民丢弃的废弃饲料袋、瓶子等杂物。
“光杂物就运了半天。”他指着远处一片青翠的山丘,“现在,那里是观景台。”紫粉泥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像大地铺开的锦缎。
大缘合村的泥土,是罕见的紫粉泥,疏松如丝,透气保水,特别适合种植粉葛。而泉水谷的山泉,常年流淌,清甜甘冽。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养人,村里最长寿的老人活到102岁,人称“长寿村”。冼满红知道,这不仅是资源,还是财富。确实,这山泉水种出的粉葛,咬一口又粉又糯,还带着淡淡的甜。
10年间,冼满红投入200多万元,清污、复绿、修渠、垦地,硬是把100亩荒山,变成有机粉葛基地。
“公司+农户”,冼满红还利用自己的经验,带着村民干。在家门口打工,挖葛、洗葛、晒葛,一天一百多元,老人都能干。有人算过,一户种两亩葛,一年增收近万元。村民们很感谢冼满红,可他最在意的,还是村民们喊的那声“满红”。
如今,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连片的粉葛田一眼望不到头,绿油油的藤叶在风里翻涌,像一片绿色的海。不远处,工程队正在测量土地,机器的轰鸣声里,葛根精深加工产业园的蓝图正慢慢变成现实——以后这里能做葛粉、榨葛饮,还能搞康养旅游,让游客来摘葛、品葛,感受乡村的好风光……美好的蓝图在清晰铺设,冼满红觉得,以粉葛种植为基础,自己还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做更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