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二小教师蔡莹莹甘当“递书人”
照亮“后浪”美育前进方向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4 07:32   

在音乐课上,蔡莹莹与学生一起唱歌跳舞。

在音乐课上,蔡莹莹与学生一起唱歌跳舞。

在学校民乐团早训中,蔡莹莹为学生提供指导。

在学校民乐团早训中,蔡莹莹为学生提供指导。

    开栏语

    今年3月,鹤山市荣登“国字号”榜单,成为全省首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这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担当。今年,鹤山市有5人获评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1人获评“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展现出鹤山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面貌。即日起,本报推出“鹤山优秀教师巡礼”栏目,聆听他们对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二三,起!”10月21日上午7时许,沙坪二小民乐团学生在民乐团负责人蔡莹莹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早训,只见蔡莹莹把民乐曲目《奇迹》所表达的情感融入指挥,并通过模仿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不同声部的学生迅速反应、默契配合,同学们在悠扬的民乐声中开启美好的一天。

    “在蔡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她总会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讲解专业术语,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民乐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沙坪二小民乐团成员邓竣耀说。

    从教21年来,蔡莹莹始终坚持“温暖生命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去年,由她主持的鹤山市蔡莹莹名教师工作室升级为江门市蔡莹莹名教师工作室;今年,她不仅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更成功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这些荣誉,让她更加坚定当好“前浪”的信念,引导“后浪”为教育事业书写新篇章。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舜同

    美育实践

    做学生的“伙伴”让学生当“主角”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还会带领大家走进歌曲中……”上午9时许,蔡莹莹给四(1)班的同学们上音乐课。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课堂,蔡莹莹提前布置,让学生在家利用旧塑料瓶、豆子制作简易乐器“小沙锤”。

    课堂伊始,蔡莹莹首先让同学们分享制作“小沙锤”的过程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活跃了课堂气氛。随后,带领大家一起跟随节奏晃动“小沙锤”,为歌曲伴奏。在接下来的学唱环节中,蔡莹莹还接纳了学生的建议,让第一、二组的学生和她一起为歌曲编创舞蹈,第三、四组的学生则用“小沙锤”伴奏,大家默契配合,献上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

    蔡莹莹致力打造“亲切、活泼、灵动”的美育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之所以有这样的实践探索,跟她走上教坛不久后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有关。

    “当时,我初入教坛,对教学感到迷茫。在一次学生入学注册时,我认识了一位特别的学生小何(化名)。那天,他歪着身子站在我面前,我起初以为他是调皮捣蛋,便要他注意纪律,但我忽然发现,他立正时十分吃力,便查看他的资料,这才知道他是因为身体残疾而歪着身子。我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惭愧,也因此明白,身为教师,绝对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教学,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蔡莹莹回忆道,小何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很自卑,因此,她尝试挖掘小何的潜能,后来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在蔡莹莹的鼓励下,小何积极参加学校音乐社团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与特长。慢慢地,他变得开朗,还参加了很多音乐比赛。

    蔡莹莹表示,在不断实践中,她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亲切、活泼、灵动”为主基调的教学风格。“通过跟学生的相处,我深刻地明白到‘亲切’对待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上,我始终把‘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放在首位,做学生‘并肩同行的伙伴’,以平等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敢说、敢做。音乐的本质是感受快乐,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有趣的活动,用律动与情景激活课堂,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变得‘活泼’,在‘玩中学’。‘灵动’是我对自己的核心要求,即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教案,而是根据课堂灵活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难题,让知识‘活’起来,也让课堂‘动’起来!”蔡莹莹说。

    专业成长

    探索出独特的教学方法

    “作为深耕一线的音乐教育者,我深知初入教坛的迷茫与困惑。幸运的是,我的成长路上既有前辈的专业引领、一路相伴,更有沙坪二小的悉心培养和学校领导、同事的支持帮助。”蔡莹莹回忆道,她在广东省谢国刚名教师工作室6年的学习时光里,导师毫无保留地指导,把她带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其间,蔡莹莹的《柳树姑娘》等多个课例先后获评省级、江门市级“优课”“优质课”,她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和教学案例获得省级、江门市级奖项。

    “我还记得参加广东省谢国刚名教师工作室研讨活动时提出了‘高年级学生对音乐兴趣减弱’的问题,谢老师便建议我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学素材’。经过调研,我把学生喜欢的动漫配乐、本土童谣等融入课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同学们专注课堂,收到了较好效果,我还把这一做法做成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索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并成功将其申报为江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今年,我以该课题作为理论支撑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得2025年江门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蔡莹莹表示。

    蔡莹莹还坚持以实践增强教学本领,多年来始终坚持“每节课后写反思、每个学期至少送教两次”,从一线教学中找不足、补短板。“从教至今,我先后赴广西、潮州、湛江等地送教30多次,带去‘音乐生活化’理念。还记得2020年我到河源市东源县送教时,起初以针对城区学生的教学节奏设计课堂,却发现乡村学生更热衷于动手实践,于是,我临时调整课堂内容,为当地孩子增设了用农具模拟乐器的实践环节,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了上来!这些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学不能一刀切’。后来,在工作室带教中,我也常常提醒学员,要根据学情来调整课堂内容,让教学真正贴合学生的生活。”蔡莹莹说。

    经过多年探索,蔡莹莹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生本化+情景化+实践化”教学方法。“通过对‘生本教育’的实践,我会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在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想象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画面,然后,再顺着他们的想象创编舞蹈,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我还把生活场景、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更好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蔡莹莹表示,在课堂上,她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动起来”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实践”的课堂效果,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更学会表达。

    愿做“前浪”

    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在工作室的学习中,我的视野得到拓宽,更实现了业务能力的提升。”江门市蔡莹莹名教师工作室成员陈天欣老师如是说。

    “去年10月,我在工作室揭牌仪式上借鉴自己当初加入广东省谢国刚名教师工作室时谢老师为我们赠书的做法,向全体学员赠送了一本书——《写给音乐教育后浪的48封信》,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我也当起‘递书人’,为青年教师传递经验。”蔡莹莹说。

    对于蔡莹莹来说,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和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她可以更多地接触前沿教学理念和方法,链接更多优质教研资源,引领青年教师实现自身成长。

    据了解,江门市蔡莹莹名教师工作室积极开展“带教”工作,通过“一核、双轨、三维、四阶”培养模式,形成“青年教师四阶梯成长路径”,引领青年教师“能挑大梁”。“在该模式中,我会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层确定成长目标。对于新入职教师,我会通过带领磨课的方式帮助他们抓好‘课堂常规’,解决他们在‘管好课堂纪律’‘课堂设计导入’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骨干青年教师,则会重点帮助他们抓好‘教学创新’,指导他们申报课题、设计特色课例,如工作室成员教师冯晓兰便成功申报江门市级课题《农村学校音乐社团建设的开展策略研究——以鹤山市宅双片山区镇为例》。”蔡莹莹说。

    在蔡莹莹的带领下,该工作室积极开展“每学期上1节公开课、参与1个教研项目、带1个学生社团、写1篇教学反思及论文”的“4个1”核心任务,并通过组织“跨校教研”活动,以实践赋能成长,多维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我还会积极推动工作室成员参与优秀课例、论文等评比,以成果激励他们树立信心。”蔡莹莹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江门市蔡莹莹名教师工作室的12名成员均获江门市级及以上奖励,逐步成长为各自区域的骨干,其中,教师张晓莹带领共和镇中心小学合唱组获广东省音乐邀请赛银奖,教师吴少媛指导的沙坪一小管乐团参加2024广东省第六届校际管乐节获优秀乐团称号。

    蔡莹莹表示,接下来,她将带领工作室围绕“学生素养提升、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学成果辐射”三个核心推进工作,让美育成果惠及更多师生,同时,推动城乡教师协同发展,让更多音乐教学资源下沉乡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感受美、表达美,让更多青年教师成长为美育路上的“点灯人”。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