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金融业发展离不开“侨”字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7 07:33   

    不少外地游客在江门长堤、启明里一带的历史文化街区游玩过程中,对老街上的当铺、银行等古旧建筑充满好奇。其实,这些建筑物可谓是江门金融发展史的“活化石”,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侨乡基因与商埠优势交织的独特记忆,见证了江门近代金融业的“威水史”,说明江门金融业侨乡特色明显。

    在侨乡天时地利的帮助下,江门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度绑定侨胞及当地百姓需求。清朝晚期,当铺如雨后春笋般在江门亮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侨汇不通,侨眷多拿衣物金饰典当度日,当押业因贴合侨眷应急需求一度兴盛。直至1938年,江门仍有12家当铺,如上步路的宝和按、新椰路的祥源按、东南胜街的永安按等。

    20世纪20年代,由于地处商贸核心,侨胞、商家往来密集,仓后路、新市路等街区逐渐成为金融聚集区。江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进出口贸易兴旺催生外汇兑换需求。到了20世纪40年代,银号、钱庄多由富商或华侨经营,集中在钓台路、新市路和仓后路一带,除存贷款业务外,更因侨汇体量庞大,兼营侨汇相关生意,凸显出江门金融业的跨境属性。

    20世纪上半叶,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都积极在五邑重要墟镇设分支机构。据《江门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记载,1930年江门地区银行分支机构达45家,较1921年翻倍,且多集中于江门市区和台山。江门市区的北极殿是金融业扎堆的宝地,1915年江门第一家银行——中国银行江门分号选址于此旁的众兴街;1915年至1937年间,江门设有3家中央银行地方机构、3家专业银行地方机构及4家私立银行,形成多元且活跃的金融生态。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江门有10多家金融机构办理侨汇递解业务,成为连接海内外侨胞的重要纽带。

    保险业的发展同样紧跟侨胞资产安全与财富管理需求。清末至抗日战争期间,江门先后设10多家保险代理机构,以火险为主、水险为辅。至1936年,已有10多家外商与中国民营保险公司在江门设代理处,覆盖火险、水险、人身保险,让本地金融服务更加完善。

    在五邑地区,民营信托公司是银信业务的重要补充,其中最著名且经营时间最长的当属台山华侨开办的中国信托有限公司台山分公司。抗日战争期间,该公司及时向侨胞与侨眷介绍寄款办法,并承诺安全、廉价递送汇款,为陷入困境的侨眷送去“救命钱”,留下良好的社会信誉。

    侨脉为魂,商埠为基。江门近代金融业史是一部深度绑定侨乡基因与商埠优势的共生发展史,其演进逻辑与时代特征,在近代中国地方金融发展中极具代表性。从行业根基来看,江门金融业的起步与壮大,始终以侨胞需求为核心驱动力。从空间布局与行业生态来看,江门金融业呈现出“集中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特点。从历史价值来看,江门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支撑了近代侨乡经济的繁荣,更在特殊时期承担了“民生保障”的社会功能。

    如今,江门市区老街上的当铺旧址、银行骑楼虽然不再承担金融功能,但仍能为当下江门金融业发展提供历史镜鉴——立足侨乡优势、紧扣百姓需求、不断开放创新,依然是江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吕胜根)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