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信号识别认知障碍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8 07:32   

医生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医生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刘晓林

刘晓林

    47岁男子经常熬夜,出现记性差、反应慢等问题,逐渐有加重情况,没想到竟患了血管性认知障碍。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三区副主任医师刘晓林提醒,认知障碍并不只是“老人病”,约1/3脑卒中患者会发展为卒中后认知障碍。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刘晓林提醒,早期识别和预防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改善预后,而卒中与认知障碍的关联,也需大众重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刘森 余敏贞

    A  47岁男子熬夜后“记性差、反应慢”

    “医生,我最近总忘事,开会内容转头就记不住,连熟悉的客户电话都要反复查……”前段时间,47岁的李先生因“记性差、反应慢”就医。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李先生常常熬夜,有烟酒史,喜欢吃宵夜,平时饮食高油高脂,半年前曾有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出现,持续约30分钟后症状缓解,当时未予在意,近半年他发现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反应也慢了很多,且逐渐加重,有时候觉得好一些,但总体还是越来越差,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担心自己会不会是“痴呆”,于是赶紧到医院就诊。

    经颅脑MR检查发现,李先生脑部出现脑白质高信号,基底节部位腔梗的情况,被确诊为血管性认知障碍。刘晓林解释,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由各类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明显(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或不明显(如脑白质疏松、慢性缺血)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病因。“李先生长期熬夜,加上喜欢抽烟、喝酒,诱发了脑血管疾病,从而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刘晓林说。

    那么,什么是认知障碍?刘晓林表示,认知障碍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大脑认知功能出现损伤后,导致记忆、语言、思维、判断等能力下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两个阶段。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类:一是阿尔茨海默病,占所有痴呆类型的50%—70%,是与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二是血管性认知障碍,占15%—20%,由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导致,李先生的情况就属于这类;三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如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额颞叶痴呆等。

    B  日常有这些表现要警惕

    很多人以为认知障碍就是“记性差”“老糊涂”,其实,认知障碍不是老年人的“专属问题”。“认知障碍虽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但中青年也可能因外伤、疾病等因素患病。”刘晓林提醒,如果出现以下表现,要提高警惕,尽快就医。

    1、记忆减退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人偶尔会忘记朋友电话、开会时间等,但过一段时间或经过提醒就会想起来。但认知障碍患者忘记的频率比较高,即使经过提醒也无法想起来,会出现重复发问的情况。

    2、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务。认知障碍患者对于原本熟悉的事务常会忘记或遗漏丧失既定的步骤,而难以顺利完成,如会计在完成加减法过程中常出错、明明是熟悉的路现在却容易走错路、炒菜不放盐等。

    3、言语表达出现问题。说话“卡壳”,经常想不起常用词,如把“水杯”说成“用来喝水的”。

    4、丧失对时间、地点的概念。分不清年月、白天黑夜,在家附近迷路,不知道自己为何在某地。

    5、判断力变差,警觉性降低。如穿反季节衣服、借钱给陌生人、一次吃一周的药。

    6、抽象思考出现困难。在言谈中对抽象思维无法理解而有错误的反应,如无法理解微波炉、遥控器、电饭锅等日常生活电器的使用说明。

    7、东西摆放错乱。一般人偶尔会随意放置物品,但认知障碍患者的次数更频繁及夸张,可能出现将物品摆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当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橱、手套放在冰箱、拖鞋放在被子里等。

    8、行为与情绪出现改变。一般人都有情绪的起伏,但认知障碍患者的情绪转变相当迅速,如毫无原因大哭或发脾气、衣衫不整出门、拿商店物品不付钱。

    9、个性改变。突然说脏话、疑心病重、沉默寡言,或过度依赖家人。

    10、活动及创造力丧失。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睡眠变多,对爱好失去兴趣,需反复催促才愿意活动。

    刘晓林提醒,高龄、有认知障碍家族史、高热量饮食、经常有悲观情绪甚至有抑郁症状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以上情况会更容易增加疾病概率。

    C  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患者“留住记忆”

    “认知障碍的治疗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中西医结合,兼顾病因治疗和功能康复,才能最大程度延缓病情。”刘晓林团队在临床中形成了“中医辨证调理+西医对症支持+康复训练”的系统化方案,力争为认知障碍患者“留住记忆”。

    中医治疗,辨证施治。刘晓林介绍,团队根据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临床经验,结合脑病痴呆的特点,挖掘出治疗痴呆的常用药物,如生黄芪、枸杞子、山茱萸、丹参、石菖蒲、陈皮等,还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制成茶饮。此外,还会采取针刺、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辨证施治。

    在为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团队还会帮助患者尽早全面进行康复训练,如认知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视觉障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睡眠训练等。此外,还会结合“药氧治疗”和“高压氧治疗”进行康复治疗。

    除了医疗干预外,家庭照护对认知障碍患者也至关重要。刘晓林建议要建立有效沟通,耐心倾听,用慢语速、简单语言交流,搭配面部表情、手势传递关爱。此外,还可以安排有意义的活动,如用老照片、老歌做“回忆疗法”,陪患者玩拼图、积木做“认知训练”,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

    医学指导

    刘晓林: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三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广东省名中医谭峰教授。主要从事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神经危重症、脑卒中、神经变性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等)等疾病。现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常委、江门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变性疾病学组副组长。

    ★延伸阅读

    “中风120”口诀

     助你快速识别卒中

    刘晓林提醒,预防卒中后认知障碍,首先要预防卒中。大众可通过“中风120”口诀快速识别卒中:

    “1”看:1张脸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

    “2”查:2只手臂是否能平行举起,有无单侧无力。

    “0”听:聆听说话是否清晰,有无言语不清。

    若出现以上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就医,为卒中治疗争取黄金时间,也能减少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

    刘晓林特别提醒,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是预防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键。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就生活习惯而言,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勤用脑,丰富日常活动,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同时,严格做好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的管理工作,预防卒中再发。对于已经患上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人来说,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接受系统性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及认知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