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和生姜搭配,既能护脾胃,又能解腻去腥,堪称吃蟹的“黄金茶饮”。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中秋到霜降,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清蒸大闸蟹、避风塘炒蟹、醉蟹,各种做法让人垂涎欲滴。但不少人吃完蟹总觉得肠胃发沉、手脚发凉,甚至腹泻过敏。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温晓华。她建议,吃蟹配上紫苏生姜茶,既能驱寒护脾,又能解腻去腥,让人吃得尽兴又无负担。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吃蟹可搭配“黄金茶饮”
《本草纲目》有记载:“蟹,性寒,味咸,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螃蟹虽能清解内热,但“性寒”的特性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对脾胃虚寒、体质偏寒的人不友好。而紫苏和生姜,正是螃蟹的“天然克星”。
据悉,紫苏性温味辛,在中医里被称为“解鱼蟹毒”的药,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不仅能中和螃蟹的寒性,还能缓解吃蟹后可能出现的恶心、腹胀;生姜性温味辛,能“温中止呕、解表散寒”,进一步强化驱寒效果,同时其独特香气能化解蟹的腥味,让口感更清爽。
“紫苏和生姜二者搭配,既能护脾胃,又能解腻去腥,堪称吃蟹的‘黄金茶饮’。”温晓华指出,紫苏生姜茶药性温和,不像其他茶饮有严格的体质限制,无论是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还是担心蟹毒的人都能喝。
做法方面,准备干紫苏叶10克(若用新鲜紫苏叶需20克,洗净切碎)、带皮生姜3—5片、红糖1小块。所有材料放入养生壶,加500ml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0—15分钟即可。
温晓华提醒,品尝的时候可以连紫苏叶和生姜一起吃,驱寒效果更好,也能充分吸收营养。经期女性吃蟹前喝一杯,能提前护住脾胃,减少痛经风险;小孩吃蟹后喝半杯,预防腹泻、恶心;老人消化功能弱,吃蟹时边吃边喝,既能解腻,又能减轻肠胃负担;若担心蟹的腥味,煮茶时可加1—2片陈皮,香气更浓郁,解腻效果也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平时容易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的人,可适当减少紫苏用量(5克即可),避免上火;胃酸过多的人,可少放1—2片生姜,或煮茶时加1颗红枣(去核),中和生姜的刺激性。
注意这些“避坑指南”
中医认为,螃蟹虽鲜,但性寒味咸,吃不对容易伤脾胃。温晓华提醒注意以下吃蟹“避坑指南”。
一是别用“浓茶”解腻。虽然紫苏生姜茶温和,但也不宜煮得过浓(比如紫苏叶超过15克、生姜超过6片),否则紫苏的辛味过重,可能刺激肠胃;生姜过多也容易导致上火。建议按标准用量煮,茶味清淡且温和。
二是吃完蟹别马上喝茶。边吃蟹边喝茶,少量饮用没问题;但如果吃完蟹后才喝,建议间隔15—20分钟,也不要空腹喝,避免生姜刺激胃黏膜。
三是特殊人群吃蟹要“限量+配茶”。老人、小孩每次最多一只蟹,搭配半杯紫苏生姜茶,避免过量增加肠胃负担;蟹肉嘌呤高,痛风患者吃蟹时搭配紫苏生姜茶(不加红糖,避免影响尿酸),每次不超过半只,同时多喝水,促进尿酸排出;过敏体质者先吃一小块蟹肉,无过敏反应再吃,搭配紫苏生姜茶能降低过敏风险,若出现轻微皮肤瘙痒,可多喝两杯,缓解不适;螃蟹性寒,孕妇吃蟹需谨慎,若要吃,建议只吃蟹肉,不吃蟹黄,避免胆固醇过高,每次不超过半只,同时搭配紫苏生姜茶(不加红糖),护脾驱寒,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