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国际级、国家级与地方特色赛事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系统性地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形成了“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乘数效应。同时,我市体育制造业基础扎实,从专业装备到运动消费品的产业链日益完善,形成“赛场”“制造”与“消费”共赢的“三驾马车”驱动发展格局。
以赛事为引擎,以制造为根基,以融合为路径,江门将赛场上的活力、制造端的实力与侨乡独特的文旅魅力创新融合,系统性地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体育产业生态。一座以“体育+”为纽带,联动赛事、制造与消费,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侨都,正加速崛起成为大湾区体育产业新高地。
多元赛事IP持续释放“体育+”价值
人头攒动的场馆内,剑光闪烁,喝彩声不断。7月16日至20日,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因2025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的到来而沸腾。来自全国215家俱乐部的近4000名选手在此一决高下。该赛事还带来庞大人流,并迅速转化为消费力,直接为江门带来约6000万元的消费,生动展现了“赛事经济”的引擎效应。
紧邻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的华保体育会展酒店,在击剑赛事期间实现了284间客房入住率100%的佳绩。该酒店营销总监曾巧雅表示:“为提供更优质暖心的服务,酒店根据选手比赛时间灵活安排就餐,在餐食、安全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周边的皇冠假日酒店、富力万达嘉华酒店、亚朵酒店等同样一房难求。
2023年以来,江门市举办(承办)国际级赛事2项,国家级赛事22项,省级赛事13项,地(市)级赛事约55项,涵盖山地自行车、汽摩、轮滑、龙舟、越野跑、马拉松等多种户外运动类型。江门的“赛事经济版图”上,既有国际级的U21男排世锦赛,也有国家级的全运会项目,更有特色鲜明的海钓、龙舟等地方赛事,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差异化的赛事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指出:“江门作为侨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在体育场馆建设、赛事举办以及体育用品制造等方面找准自身特色,明确发展定位。”这一建议与江门的实践不谋而合。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文旅经济,建设体育经济强市。
江门以赛事为媒介,将体育竞技与侨乡文化巧妙融合,“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消费效应持续显现。以2025江门自行车骑行嘉年华为例,活动期间同步推出“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串联起开平碉楼、赤坎华侨古镇、小鸟天堂等文旅地标,以及陈皮宴、侨都咖啡等特色消费场景,构建起“上午竞技、下午打卡、夜间消费”的全时段体验链条。这种“跟着赛事游侨乡”的新风尚,已成为江门推动“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江门通过推出“赛事+旅游”精品线路等创新举措,让多元赛事IP持续释放“体育+”价值,在体育经济新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江门制造”筑牢体育经济发展根基
3年前,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赛场上,一个标注有“LS2”品牌的头盔,戴在了瑞士、奥地利、罗马尼亚雪车队参赛运动员的头上。该头盔由江门市鹏程摩托车头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程头盔”)所研发生产。
鹏程头盔创办至今已有35年,早期专注于基础头盔产品的制造,后来企业抓住机遇,开始在高端赛事装备领域发力。如今,鹏程头盔的销售网络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过300万顶,其产品不仅亮相北京冬奥会,还频频在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世界耐力锦标赛等国际大赛中亮相,成为一些赛车手的专有装备。
“企业这么多年能保持稳定的业务增长,主要秘诀就在于我们不断创新。”鹏程头盔总经理黄伟卓说。借助全运会以及近年来江门体育经济发展的契机,鹏程头盔确立了“体育+”战略,用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新的运动头盔,并开发了服装、手套和靴子等配套产品。
当国际运动员头上戴着来自江门产的头盔,越来越多顶级赛事有了“江门制造”的烙印——我们不禁要问:江门这座新兴的体育赛事之城,是如何在体育制造业的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随着越来越多体育赛事在江门举行,分布在各县(市、区)的体育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江门现有体育产业重点企业70家,总营收约272亿元,涵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备等领域。一批龙头企业颇负盛名:除了位于鹤山的鹏程头盔外,位于蓬江的大长江集团,生产的竞赛摩托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位于新会的大冢慎昌,生产的宝矿力水特是亚洲知名运动饮料;位于台山的恒轩台球精品,生产的LP台球杆是中国十大品牌之一……
此外,江门还有现代农业与食品、轻工纺织等千亿产业集群,生产运动食品、运动服装、运动鞋等产品具有基础优势。随着更多体育赛事在江门举办,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将得到激发,为体育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国内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看来,江门发展体育经济其中一大核心优势便是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可承接广深港澳的溢出资源,利用区域协同效应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创新体育消费场景
“鱼上钩了!”随着钓手利落收竿,一条肥硕的海鱼跃出海面。今年初,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海钓俱乐部精英钓手齐聚江门台山下川岛,参加“博富慈善杯”全国海钓俱乐部川岛精英赛决赛。
这场赛事成为推动川山群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升级、加速“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的重要契机。海钓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体育+旅游”模式在江门这片海域碰撞出别样火花。
海钓的热度还蔓延至新会崖门镇。今年9月,“蓝海心途”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目前,公司拥有16艘专业海钓船,能为游客提供充足的出海选择;同时,岸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已形成‘吃、住、游、购、学’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凭借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吸引了大批年轻群体前来打卡。”谈及项目运营,“蓝海心途”有关负责人蓝旭明语气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海钓成为江门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除了户外体育与旅游融合的场景创新,江门在体育文创消费领域的探索同样亮眼。
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侨都文创商店,全运会特许商品在醒目位置整齐陈列,毛绒玩具、徽章、贵金属制品等品类丰富,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的毛绒玩具格外抢眼,不时有市民驻足挑选。
江门通过多渠道铺展全运会特许产品销售,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相较于传统实用型体育用品,兼具文化内涵的特许商品更受青睐,市民体育消费也呈现出从基础需求迈向品质追求的趋势。
在现有场景创新的基础上,江门更在主动谋划体育消费场景的升级,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接下来,我市将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做精特产展示,在广州主媒体中心策划“江门主题展示日”,通过侨乡特色名优产品的现场展示与味觉体验,让各地记者直观感受“江门风味”,以体育赛事为窗口拓展侨乡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做深赛事文旅,坚持“以赛事促文旅,以文旅促消费”,打造“全运会来江门,粤游粤精彩”服务品牌,持续拓宽体育消费的边界。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皇智尧 李银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