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视野:“六大工程”的路径探索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8 10:20   

【编者按】

当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交汇,江门如何作为?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新蓝图、“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关键节点,本报今起推出“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看江门作为”系列观察,共四期报道。我们将以记者视角,深入审视江门“六大工程”等既定工作安排与国家战略的前瞻契合,剖析侨都如何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在服务全国大局中谋求自身崛起。这组报道,既是对江门发展路径的深度解读,更是对未来奋进方向的理性展望。敬请垂注。

随着“十五五”的晨光初现,江门已蓄势待发。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国家发展新蓝图的背景下,江门依托过去几年立足“六大工程”打下的坚实基础,正加紧以前瞻视野谋划“十五五”发展路径。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的“十五五”规划方向,审视我市过去几年的发展特征和接下来的发展趋势,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升级,从区域协同到开放合作,江门的每一步落子,都体现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深远布局。

创新驱动:

以科技自立自强抢占未来赛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江门在“六大工程”中明确将“科技引领”列为首位,并将“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纳入五年奋斗目标,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

近年来,江门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通过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塑造发展新动能。目前已重点布局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粤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些平台成为江门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其中,江门中微子实验于今年8月26日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作为国际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将助力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等粒子物理重大问题,并为太阳、超新星等中微子前沿研究开启新窗口。

该设施的价值不仅在于科研,更成为江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载体。围绕中微子实验形成的创新磁场,江门有望在“十五五”期间构建全新科技产业生态。

在双碳领域,江门双碳实验室遵循“四个面向”原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及人民生命健康),以卓越标准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创建工作,力争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实验室通过深度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抢占先机。

产业升级:

以智能制造重塑制造业根基

过去几年,江门坚定不移坚持制造业当家,全面推进“工业振兴”工程。面对“十五五”,江门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江门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体现了国家对江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的认可。近年来,江门逐步形成“链式改造”特色路径,金属制品、造纸等产业链转型案例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十五五”期间,江门计划进一步深化“政策创新—金融赋能—人才引育—生态构建”四维支撑体系,打造“链式突破、标杆引领、全域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江门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

同时,江门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硅能源、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江门还提出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氢能源、深海装备、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这些布局,都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

平台赋能:

重大载体撑起发展“硬脊梁”

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持续以战略眼光推进平台建设,将重大载体打造作为融入国家战略、激活区域发展的核心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这为江门的平台建设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遵循。

作为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的空间优势在“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凸显。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建成,江门的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为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江门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需立足“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以“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为纽带,抢抓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机遇,在“十五五”期间重点谋划大湾区重大政策、事项和项目,推动与港澳共建国际合作新优势。

在此背景下,大广海湾经济区成为战略实施的核心载体。市委常委会明确要求“推动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发展、打造成为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这既延续了“园区再造”工程的深耕方向,更在“十五五”时期被赋予链接国际资源、承载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依托区位与空间叠加优势,江门将平台建设深度融入湾区协同发展大局:通过对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国家级平台,强化与港澳及广州、深圳、珠海的产业协同,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枢纽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动与功能融合。

在产业布局上,江门已构建北、东、南三大平台组团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北组团聚焦中欧合作深化高端制造,东组团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南组团联动港澳及RCEP成员国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十五五”期间,这一布局将进一步优化,通过功能互补与错位竞争,形成平台经济发展新版图。

开放引领:

以侨为桥构建开放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在“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构建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今年7月,瑙鲁总统戴维·阿迪昂在广东江门的寻根谒祖之行,成为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

阿迪昂总统在寻根途中表示:“我到过很多国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访问,但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经历,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感动。”这场跨越重洋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中瑙人民情谊,也为两国关系持久稳定发展注入了“江门力量”。

江门正充分发挥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特色优势,优化提升“六大工程”,推动“侨都赋能”工程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从传统“侨乡”向功能性“侨都”的战略升级。

在经贸领域,江门深入实施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中国(江门)“侨梦苑”创新产业集聚区,通过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连接中国与海外市场的重要节点。在文化交流方面,江门加快推进赤坎华侨古镇建设,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和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同时依托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平台,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以文化软实力夯实开放合作根基。

战略衔接:

将地方棋局融入国家大战略

过去几年,在国家“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江门深刻把握“国之大者”,以战略衔接为核心,推动地方规划与国家部署深度融合,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市委常委会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时强调,要“树牢‘一盘棋’思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凝聚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工作合力”。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打破地域分割,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集聚,从而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契合。

会议明确指出,江门要“结合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我市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主动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找准认清江门所处的方位、地位、发展阶段和使命任务”。这反映出江门的“十五五”规划并非局限于地方视角,而是基于对国家发展大势的精准判断。

在规划编制中,江门注重“把上级所需、江门所能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谋划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这种战略对接思维,使江门在国家大局中找准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赛道。

近期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在大局大势中把握江门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十五五”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更加注重守正创新、应变开新,加快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推动江门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这体现了江门将地方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以及以系统思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从科技布局到产业升级,从平台打造到开放合作,江门的系列谋划既立足本地实际,又放眼全国全局,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开启“十五五”新征程,江门不仅是国家战略坚定的实施者,更是贡献者,我们以己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必将展现扎实的江门作为。

【江门日报记者 曹乃付 赵可义】

(责任编辑: 陆世杰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