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江跨海“超级工程”的相继落子,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重塑。曾经偏居一隅的节点城市江门,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从地理意义上的“湾区节点”跃升为功能意义上的“战略支点”,迈上“大桥经济”的崛起之路。
交通能级的划时代更迭,更深层次地触发了区域竞合关系的重构。江门携手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让“研发+生产”“总部+基地”的跨区域布局逐步从构想走向现实。随着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深南高铁、深南高速、广海湾深水港等一批战略性工程加速布局,江门作为内联外通“双循环”交汇点的门户功能将愈发凸显。
江门之“通”,已超越地理,达于国家战略;江门之“势”,已不止于一城,更服务全局。拥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战略资源的中国侨都,更是在联通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中拥有独特优势。借力更多港澳国际资源,江门必然能在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提供更多江门力量、展现更大江门作为。
跨江跨海的历史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过去,珠江口的天堑阻隔,让大湾区东西两岸发展步调不一。而今,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黄茅海跨海通道衔接港澳与粤西,共同构成“三环”相扣的跨江跨海通道群。
每一座桥、每一条通道,都超越单一交通设施的范畴,跃升为驱动区域经济质变的关键变量,成为下好区域协调“先手棋”的战略落子。深中通道横跨伶仃洋,实现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与珠江西岸都市圈历史性“直接牵手”;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让曾经被众多珠江出海口阻隔的香港、澳门、珠海和江门四地拉成直线陆路相连,因地理阻隔而形成的“发展势差”迅速转化为“协同动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佛山、云浮,沿江面海、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独一档”。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三环”之上,江门都是东西走向的必经之地,是连贯大湾区东西两岸的交通要冲。加上自身经过多年交通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8站台20线)成为区域客运核心,江门北站实现“一中心连通南沙、高栏、盐田三港口”组合港功能,江门港货物吞吐量破亿吨,华南地区最大内河智慧码头高新区公共码头建成投用,内联外通的交通区位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大湾区西部交通枢纽门户的“江湖地位”愈发坚实。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江门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跃升,具有超越区域层面的战略意义。江门作为承东启西的门户,也承担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使命。资源要素通过江门这一交通枢纽高效流转、奔涌不息,不仅提升了江门自身的竞争力,更在更高层次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的完美衔接,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它彻底改写了粤西与大湾区的交通版图,将昔日的发展“断点”化为今日的“黄金通道”,可更好地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
跨城合作的协同范式
一系列“硬联通”,让大湾区变“小”了,交通更加便捷;更让江门变“大”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曾经与珠江口“倒V字”存在一定物理距离的江门,被一下子拉回到珠江口核心区,迎来近几十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大桥经济”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压缩,更是发展思维的革新。“双通道”通车以来,市委市政府党政代表团多次赴深圳、香港、澳门、珠海等地深化跨城交流合作,旨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综合效益,积极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多座大湾区兄弟城市党政代表团也走进江门、看好江门,期待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密集跨城互访背后,是大湾区产业分工深化背景下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的当下,江门拥有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产业集聚区,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种空间优势与成本竞争力的多重加持,让江门“研发+生产”“总部+基地”的跨区域布局逐步从构想走向现实。
跨城合作已超越传统的产业转移,升级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开创了“实验室+产业园”的协同模式——基础研究在高校、应用研发在实验室、产业转化在园区。这种模式不仅为江门产业升级注入科创动能,也为香港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宝贵的应用场景,堪称“双向赋能”的典范。
纵观跨城区域合作布局,江门的战略路径愈发清晰:与香港合作加快推进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规划建设,打造粤港新型工业化协同先导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与深圳合作加快推进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共建大湾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与澳门在全国率先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携手打造“一程多站世遗双城”湾区精品旅游线路;与珠海合作开展“江海联运”;与中山开展横向产业协作,建设4个县域特色产业园……
江门今年还提出加快推动建立与香港、深圳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创新合作园区规划建设、联合招商、开发运营管理机制。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越来越多企业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布局在创新资源密集的核心城市,而将生产基地放在空间充裕、成本合理的江门,实现了要素配置的最优化。这种“核心区创新+江门转化”的组合,正在成为大湾区产业协同的新范式。
联通未来的枢纽门户
面向“十五五”,江门的区位坐标正在被一系列“世界级”交通工程重新定义。一系列“海陆空”交通工程加速布局,不仅在地图上增添新线,更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助力江门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成为大湾区西部交通枢纽门户、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跨江跨海,打通湾区动脉。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再度迎来重要扩容,江门成为显著获益者。珠江口首条双层跨江通道——狮子洋通道,将通过广中江高速衔接段实现直连,大幅缩短江门至广州南沙、东莞虎门的车程,强化与核心城市群的联动。与此同时,大湾区首条跨海公铁两用通道——深珠通道加快落地,江门正加快谋划深中江城际、珠斗城际-深珠城际通道,构建联通深圳都市圈的珠西都市圈环线城际铁路,进一步强化对接跨江跨海通道群的能力。
——纵贯南北,构筑战略门户。深南高铁与深南高速两大跨省通道在江门交会,使江门跃升为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重要门户。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深南高铁,未来将使江门至南宁缩短至2小时,至深圳仅需1小时。深南高速则极大压缩了北部湾经济区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江门得以同时汲取大湾区发展动能和大西南增长潜力,实现“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
——空铁联运,突破航空瓶颈。面对航空短板,江门以“借场起飞”的智慧实现破局。通过珠肇铁路江门至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段,江门将与大湾区国际航空枢纽之一的广州新机场实现轨道无缝衔接,以“无机场之名”行“有机场之实”。江肇第二高速更将实现30分钟快速通达。与此同时,江门前瞻布局“1+3+N”通用机场体系,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向海图强,开启深水时代。针对长期“有海无深水港”的困境,江门正研究在广海湾港区建设特大型深水港,这将彻底结束江门作为“补给港”的历史,推动城市从“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深水港也将带动装备制造、海洋经济和现代物流在广海湾区域集聚,形成“港-产-城”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
一个个重大交通项目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赋能、彼此强化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一张立体化、多维度的综合交通网络,将江门从“成本洼地”推向“价值高地”。江门在大湾区发展格局中的角色,极有可能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
随着江门“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被充分激活,其背后意义远超单一城市的崛起。当基础设施的“骨骼”愈发强健,经济血脉的流动愈发顺畅,大湾区西翼乃至大西南的发展动能将得到实质性增强,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有望被打破,一个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未来可期。
(曹乃付 毕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