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格局
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9 07:33   

    金秋的江门,思政课堂在不同场景同步“开课”:“无负今日”城市书房里,孩子们在智能书架前挑选书籍;塘口“IE公社”文创空间内,青年创客用镜头记录乡村故事;主题摄影展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鲜活影像打开文明之窗。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抓住了思政课,抓住了人心,就如春风化雨般把共识种进了心里。

    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思想活跃,文化多元。为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广东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9月12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召开《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介绍会,课程围绕“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进行总体设计,制定了6条“教学路线指引”,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这是广东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奋力开创广东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江门是“中国侨都”,江门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全方位融入各学科、各人群、各场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格局。

    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召开的2025年度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江门市委宣传部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全国仅有的两个地级市代表之一,分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江门经验”。

    请来神秘嘉宾宇树科技G1机器人,让空翻的机器狗倒立行走、撒娇卖萌,用AI技术为学生制作“未来职业照”……今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江门思政课上出了不少新花样。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江门创新推出六堂“思政必修课”,即“博雅大学堂”研修经典学说、“侨乡故事汇”探索在地文化、“未来梦工场”学用人工智能、“科创实验室”普及科学知识、“心晴阳光屋”守护心理健康、“公益志愿行”助力志愿实践,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实现思政课程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地文化是思政课最鲜活的“大教材”。开平碉楼前,宣讲员不再抽象地讲“爱国”,而是从侨胞“用血汗钱建碉楼护家人”的故事说起,唤起学生对祖辈奋斗的共情;解读侨批时,不只是念文字,而是聚焦“侨胞在信里叮嘱孩子‘好好读书,莫忘家乡’”的细节,让年轻人从家书里触摸到亲情牵挂。

    毗邻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塘口,9户空心村变千人热闹墟。这里的“大思政课”打破“课堂与乡村”的二元割裂,以侨乡文化为天然思政教材,以青年创客为活力传播载体,将乡风文明建设转化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的共同事业。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共建,通过建筑活化、文化注入、配套升级,吸引超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乡风文明在理论与实践浸润中焕发新生。

    “大思政课”如何作用于人?江门用潮流化、年轻化、场景化、分众化的方式,重构思政表达。全市开展“艺术党课”“音乐党课”1600余场,依托精神文明慕课平台,覆盖近500万人次;“身心健康4S工作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近两年学生轻生率比2021年下降约25%;“金扣子”精品思政课PK大赛连办5年,近万名教师走上课堂比拼;“七彩流动课堂”重心下移,公园、碉楼、榕树、田间地头、快递小车、景区游船、公共交通都成了大讲台。

    “思政课不止于三尺讲台,应该在广袤大地扎下根、活起来,心怀‘国之大者’,紧扣时代脉搏,拓展‘大课堂’、用好‘大载体’、覆盖‘大群体’、构建‘大格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明浸润人心,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大象无形’的育人效果,直抵人心。”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文转载自《南方日报》2025年10月28日A01版)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