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平,沉寂的古村落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在台山,鳗鱼产业借助“广”“深”“著”“畅”四方面举措实现提升;在新会,陈皮产业链正朝着千亿产值稳步迈进……在江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来自社科界的智力支持正不断融入,为地方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如何将学术智慧转化为发展实效?江门社科界用实际行动作答:深入一线,破解难题。他们以基层为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在智库助力县域振兴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助力解决县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百千万工程”涉及面广,如何确保施策精准?江门社科界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聚焦县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各种“金点子”。市社科联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组织省市专家围绕专业镇升级、县域消费、低空经济等前沿和难点问题,精准设立104项社科课题。
以台山鳗鱼产业为例,面对发展瓶颈,市社科联联合江门海关迅速完成《以“广”“深”“著”“畅”四式功夫推动台山鳗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提出以“广”布局、“深”加工、“著”品牌、“畅”流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建议针对性较强,并转化为具体实施路径。
此类转化已成常态。2024年以来,市社科联通过《江门智库专报》等渠道报送38项研究成果,其中20篇被中央和省市信息渠道采纳。从传感器产业崛起到新能源船舶集群培育,再到防范“海洋牧场”盗销风险,社科智库的敏锐观察正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挖掘侨乡资源
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如何让社科研究成果走出书斋,服务发展?江门社科界注重挖掘侨乡资源,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围绕“10张城市文化名片”建设,市社科联牵头组建“侨都文化”专项“5+5”课题组,联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5所高校及本地机构,深挖梁启超教育思想、陈白沙孝道文化等“富矿”,产出32项成果汇编成册,成为实践指南。李丹团队深入挖掘梁启超故居文化内涵,推出《梁启超家教家风故事》等普及读物,以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针对“深圳总部+江门基地”协作模式,市社科联迅速组织课题组,联合深圳智库和本地院校开展研究,形成24项成果。《江门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等4项重点成果,为推进“工业振兴”工程提供了决策参考。围绕新会陈皮产业冲刺千亿产值的目标,市社科联联合市委党校等单位,针对种源退化、线上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对策,包括建设种质资源库、深化产品加工、加快国际认证、打造品牌矩阵等,为擦亮“中国陈皮之都”金招牌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扎进“泥土”
潜移默化改变乡村面貌
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来自深入一线的扎实调研。江门社科界推动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将“百千万工程”涉及的县镇村三级作为调研和实践的主要阵地。
为应对专业镇“东强西弱”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市社科联联合市委党校处级干部研修班,组织多部门赴双水、水口等镇开展密集调研,形成《“三链”融合做强江门市专业镇》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全市统筹、推动创新驱动等务实举措,为全市21个总产值近600亿元的专业镇注入发展动力。
在乡村一线,“智慧农经”成为探索重点。市社科联联合市委网信办、江门职院组成调研团队,走访各县(市、区)61个乡镇,研究“区块链+农村产权交易”新模式。相关成果不仅助力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也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逐步应用。
社科普及工作也在基层持续开展。依托“社科普及矩阵”提质工程,全市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超600场,覆盖群众约30万人次。“书写深江牵手”科普活动、“侨乡讲堂”宣讲……知识的传播,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与风尚。
开展专题研究
助力“大桥经济”腾飞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贯通,“大桥经济”为江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江门社科界及时开展“助力‘大桥经济’腾飞”专题研究,形成《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推动江门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主力军》等一系列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分析了大桥通车带来的区域经济优势,还通过《环球时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平台传播,56篇深度解读文章引发社会关注,点击量超过10万次。社科研究有效促进了“大桥效应”转化为社会共识,为县域经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增强了信心。
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社科工作者的价值,在于将研究写在大地上。‘百千万工程’是广阔的实践舞台,我们将继续推动人才下沉一线,让侨乡智慧在县镇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从课题研究到政策转化,从文化传承到产业突破,江门社科界以“一线解题”的务实态度,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当学术研究扎根实践,侨乡江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因此走得更加坚实、充满活力。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罗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