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粮仓”筑基 “蓝色粮仓”扬帆
讲好新时代侨都“丰收”故事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29 07:33   

江门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去年全市粮食产量首破100万吨,成为全省5个产量“破百”的产粮大市之一。图为今年台山海宴镇秋收场景。郭永乐

江门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去年全市粮食产量首破100万吨,成为全省5个产量“破百”的产粮大市之一。图为今年台山海宴镇秋收场景。郭永乐摄

    从南海之滨海洋牧场的耕海牧渔,到“广东第一田”万亩良田的稻浪千重,从银洲湖畔新会陈皮的价比黄金,到全省四大名鹅之首马冈鹅的百万成群……于山间田野,在森林大海,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江门广袤乡土大地上。

    值此处处稻谷飘香、踏秋赏景、共享丰收的大好时节,江门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江门崇左特色农产品推介促消费活动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办,集中呈现这场始于土地、面向深蓝的产业兴旺图景,诠释新时代“丰收”的广阔内涵,展现江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坚实足迹。

    去年全市粮食产量首破100万吨

    “广东第一田”是江门粮食的一张名片,也是关系丰收质量的关键粮仓。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江门“广东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持续推动水稻产业规模化、智慧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种粮示范田。

    今年春耕,“广东第一田”核心区内育秧界的“超级工程”——广东供销天禾台山育秧中心正式“出稻”。该中心将水稻育秧场景从室外搬到了室内,水稻育秧流水线自动化机械臂智能摆放秧盘,巨大的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缓缓将一盘盘秧盘从“地上”送往“空中”。“作为江门首家智能化育秧工厂,我们配备了先进的育秧生产线、W型循环育秧设备等,相较传统大田育秧可节省约97.5%的土地,育秧效率和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每年可稳定生产20万盘高品质秧苗,供660多公顷大田用秧。”广东供销天禾台山育秧中心负责人杨俊杰说。

    从“靠天吃饭”到“工厂智造”,实施三年提升工程以来,“广东第一田”积极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元素与农作物生产深度融合。数据更能说明从“种得好”“产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台山大米”以83.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粤字号”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大米类品牌榜首,区域内11家用标企业平均单价达10元/公斤,部分高端产品定价达到36元/公斤,比常规稻和一般杂交水稻市场销售价格高出15%至20%。

    “我们聚焦‘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大主线,高标准推进广东(江门)智慧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重点落地了智能育秧、节能烘干等一批关键技术装备。目前,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3.5%,农机化发展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广东第一田”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大面积提单产行动,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首破100万吨,成为全省5个产量“破百”的产粮大市之一,连续7年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粮食生产任务,连续6年获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

    江门作为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粮食丰收、科技助农成为展现江门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亮丽底色。

    扎实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是农业现代化肩负的时代使命。在江门,这份使命化作一曲嘹亮的“山海经”,正把碧波与沃野,变成丰盈的“蓝色粮仓”。

    今年2月试运营的广海水产交易中心,如今已是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渔获“聚宝盆”,跃升为热力四射的“海鲜地标”。这座位于台山的综合体融合渔获交易、特色餐饮与休闲娱乐,不仅吸引了170多家商户扎堆入驻,更以澎湃活力,带动游客量、水产交易额和周边餐饮消费节节攀升。

    开渔之后,广海水产交易中心彻底“燃”了起来。每逢周末,人潮如织、渔香满城。上百个海鲜档口前挤满精挑细选的顾客,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一笔笔生意迅速落定。“太好了,真的要点赞!”海鲜档主陈培根一边麻利地为顾客装袋,一边笑着说,“新市场环境好、档次高,游客都爱来。你看,海鲜都是刚上岸的,特别新鲜,好多熟客一周来两趟!”

    望向川岛海域,现代化蚝排在南海碧波之上如棋盘铺展,构成一幅“海上牧歌”般的丰收图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洋经济示范项目,大襟岛蚝业千帆(台山)数字海洋牧场创新采用“鱼蚝立体混养”模式,主养三倍体牡蛎,搭配巴浪鱼实现生态共生;蚝排在线监测系统充当“海上哨兵”,通过水下摄像和水质传感器,实时捕捉生蚝成长画面,监测水温、盐度、溶氧量等关键指标,实现24小时不间断智能守护。

    当科技深深融入海洋牧场,哪怕是小小的生蚝,也能撬动一片蔚蓝经济新海域。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全市新增渔业种业企业30多家,携手中山大学共建海洋优势种业与智慧养殖联合研发中心,成功培育推广适合江门海域的鮸鱼、章红鱼、石斑鱼等高价值品种。更有企业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台山蚝”为亲本,成功繁育出三倍体香港牡蛎,已拿下140公顷咸围,计划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生蚝种业基地,预计年产蚝苗超300亿粒,产值有望达3.8亿元。

    尤为可喜的是,我市今年上半年新增76个模块化重力式鱼蚝网箱,累计建成389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其中85%的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由民营企业投资建造,充分激发了社会力量共建“蓝色粮仓”的热情。在这片希望的海洋上,丰收,正以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方式,扬帆起航。

    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来自崇左宁明的星油藤,与江门新会的陈皮,正携手演绎一场跨越山海的丰收之约。新会陈皮行业的“顶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门丽宫侨宝陈皮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两地产业共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星油藤有降尿酸的功效,新会陈皮则是和药之首,二者融合后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今年5月20日,宁明丽宫粤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投产,首批融合两地特色的陈皮星油藤系列产品顺利下线,标志着这一协作项目结出首批硕果。同时,新落成的粤桂协作陈皮星油藤展示中心也正式启用,全面呈现两地产业联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8月10日,陈皮星油藤茶、小青柑星油藤茶等系列产品首次登陆广州北京路商圈,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两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丰收的季节里共同收获了产业的互利共赢,携手推动大健康产业集群蓬勃生长。

    随着新会陈皮不断跨界融合,一片更加广阔的产业蓝海正待开拓。这背后,是江门深耕“土特产”文章,精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逐步构建起“跨县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品”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江门优品”,大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陈皮、鳗鱼等六大农业产业喜获丰收,总产值突破803亿元,同比增长15.5%。“开平优品”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矩阵建设成效显著,品牌价值评估高达100亿元,品牌硕果令人瞩目。台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鳗鱼养殖量占全省8成以上,年产量突破5万吨,年产值超过60亿元。开平马冈鹅产业规模稳居广东“四大名鹅”之首,作为全国首个镇域行政区品牌“马冈优品”的龙头产品,带动一方增收。禽蛋年出口量位居广东省及全国前列,年销售额达数亿元。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责任编辑: 张宽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