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水带体育公园为群众提供了专业的健身场所。 张浩洋 摄

外海街道运动场上,“村BA”赛事精彩纷呈。何榕 摄
□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通讯员 张晓瑜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江海区正以此为契机,全面升级全域体育设施网络,实现“15分钟健身圈”100%全覆盖,让运动活力渗透街巷肌理,让“在家门口健身”的愿景变为全民共享的生活日常。
体育设施焕新升级
全民共享运动活力
“下楼走5分钟就能到龙溪湖体育公园,既能陪孙子玩儿童设施,我自己也能在健身路径上锻炼,太方便了!”家住江海区的李阿姨说。如今在江海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像李阿姨一样,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升级带来的便利,“15分钟健身圈”已从规划变为日常生活。
这份“家门口的幸福”,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尤为真切。
走进龙溪湖体育公园,健身广场上居民们跟着音乐跳着广场舞;极限运动场地上年轻人踩着滑板飞驰;篮球场内不时传来进球的欢呼……这个总投资超6000万元、占地约2.5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自建成开放以来,已成为周边居民健身休闲的“打卡地”。作为江海区率先完成的“国家千个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园内不仅有健身广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常规设施,还拥有全国第二大泵道极限运动场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
江海区白水带篮球场同样异常热闹,这里设施完善,从开放以来就成为市民们“斗牛”的首选。市民周先生一家住在蓬江区,为陪伴喜爱运动的儿子,一家人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这里的篮球场场地新、设施好,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
除了大型体育公园,江海区还“见缝插针”完善社区健身设施。在外海街道四大社区,老旧休闲公园“摇身一变”,一个蓝色为底、点缀彩虹图案的儿童篮球场“惊艳”登场;在新民村,高速公路桥下的闲置空间,被充分利用建成规范的灯光篮球场……2021年以来,江海区新建儿童篮球场、市民足球场、灯光篮球场57个,安装全民健身路径近百套,推动“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在66个文体广场、64个村(社区)的“金边银角”配建近300张乒乓球台。
“辖区内的体育设施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像牛眠山全民健身广场,以前有3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就是没有儿童篮球场,现在也补齐了!”外海街道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马均贺说。
截至2025年5月,江海区公共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26.7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3.47平方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碧道串联生态人文
“解锁”健康新体验
围绕江门河打造的城央绿廊、礼乐绿廊碧道骑行线,全长44公里,核心段约10公里,串联起油湾公园、釜山公园等户外营地,实现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四道贯通”,真正让居民出门就能“动起来”。
从油湾公园出发,江边每一处景致都是天然摄影背景板,这里是江门最浪漫的公园之一,“藏”着全市首家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随手一拍都是定格幸福的画面;行至釜山公园,这里是绝佳休憩驿站,从高处俯瞰,公园如绿带镶嵌在江门河南岸,瀑布景观、滨水走廊与喷泉步道相映成趣,日夜景致各具特色;继续前行,下沙公园作为江门河与礼乐河交会处的“新生地标”,承载着水乡记忆,标志性的“玉如意”廊桥造型雅致,不少居民都说“走走如意桥,事事都如意”,一旁的疍家广场还藏着水上人家的旧时光,漫步其间既能赏景,又能寄托美好期许;来到江门船厂,更是工业记忆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之地,斑驳厂房变身创意空间,造船文化展览馆、工业露营风餐厅、氛围感咖啡书吧错落分布,让河岸之旅在惊喜中落幕……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江海区推出特色服务,在多个社区健身点,专门设置适合老年人的漫步机、太极揉推器,以及儿童专属的迷你篮球场、趣味健身设施;“全民轻健身大讲堂”“国民体质监测”活动深入基层,为市民群众提供技能指导、科普讲座、体质监测、运动处方等公益志愿服务,受益年龄段跨度3至80岁,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此外,江海区目前拥有284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千人配备7.9名,远超2025年每千人2.16名的国家目标,他们驻场提供指导,让居民健身更科学。
如今的江海区,公共体育服务正从“有”向“优”、从“普惠”向“精准”升级。未来,这里还将引入更多智能化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让“15分钟健身圈”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加分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