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山市桂水村盘活低效土地,实现颜值与价值双重提升。该村百亩“四季花海”让人陶醉。
秋阳正好,江门台山市桂水村田野间稻浪翻滚,稻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女士举着手机拍摄稻浪,一旁的咖啡店里人潮如涌——这幅“景引客来、业带增收”的热闹画面,正是江门推进“百千万工程”、喜迎丰收的生动缩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江门近年来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以农村改革为动力、集体经济为支撑、人居环境为底色、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推动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2025年上半年,全市培育260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升级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51个村(含自然村)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侨乡大地徐徐展开,为到来的丰收节奏响嘹亮序曲。
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
农村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市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推动乡村发展从“输血”向“造血”质变。全市1056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线突破15万元,60%以上超100万元,8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创新经营模式是江门农村改革的核心密码。蓬江区良溪村通过资源发包、资产出租等方式,成功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大典型案例;台山市广海镇鲲鹏村成立强村公司,携手湾区人才岛AI电商产业园打造“电商小铺”,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超72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已成立强村公司近300家,探索出“政府+国资+社会资本+村集体+村民”多方参与的乡村运营新模式。
“飞地”抱团发展则为薄弱村开辟了共富路径。开平市金鸡镇统筹5个相对薄弱村,集中资金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现代化养鸡场,每年按投入资金的10%反哺各村,不仅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更带动饲料、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集聚,为村民创造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形成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做好“土特产”文章
“一颗新会柑,半部侨乡史。”在新会亚太陈皮产业园,海归博士刘雪菲带领团队研发溯源系统、打造无人智能仓,将陈皮传统生产步骤标准化,创新推出“3P”模式,即链接产业园、平台、合伙人,实现传统产业转向规模化、数字化及产业化。如今,新会陈皮已延伸出药、食、茶、健、文旅等多个领域,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61亿元,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首,成为江门“土特产”变身“金字招牌”的典范。
江门深谙“产业兴则乡村兴”的道理,围绕“土特产”做好文章,构建起“江门优品”市县镇三级行政区品牌矩阵。2024年,陈皮、大米、鳗鱼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803亿元,同比增长15.5%。台山作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养殖量占全省八九成,年产值超60亿元;马冈鹅产业规模居广东“四大名鹅”之首,“马冈优品”成为全国首个镇域行政区品牌;禽蛋年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年销售额达数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凸显。
预制菜产业成为江门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引擎。开平市依托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推动马冈鹅突破“养殖-屠宰-烧腊店”的传统路径,向全产业链发展;全市建成“一园四区”预制菜产业园,47家农业龙头企业年营收超亿元,其中9家突破10亿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江门样板”逐步成型。
农文旅“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百亩“四季花海”与湿地公园相映成趣,青砖素瓦的华侨建筑间,休闲公园、文体广场错落有致。谁能想到,这个目前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的“网红村”,曾是一个道路狭窄、环境脏乱的村落。近年来,桂水村盘活低效土地,新种树木数千棵,修复龙兴书室等侨村书屋,建成广东音乐训练基地、流金岁月影视馆等文化设施,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4.12万元,同比增长72.83%,实现颜值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桂水村的蝶变,是江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全市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实现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我市超90%行政村完成整村改厕提升任务,新增61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污水治理率达83.8%,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覆盖率超90%,乡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绿美江门”生态建设的推动下,江门乡村更添“生态底色”。2025年上半年,全市重点推进36条重要线路风貌提升样板段、22条交通主干道绿化提升典型段及14条无人机飞行线路沿线风貌整治,完成农用看护房整治876间,推动更多乡村成为宜居宜游的家园。
每逢周末,蓬江区棠下镇五洞村的村道上,粤A、粤B、粤E牌照的车辆排起长队,食客们在等待新鲜牛肉的间隙,打卡村内“花海”,“牛肉美食+乡村美景”让五洞村成为江门乡村旅游的“顶流”;鹤山市古劳镇茶山村的700多亩茶生态园里,游客们穿行茶山步道、体验炒茶制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山红茶的名声远播四方;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的簕菜文化创意园,将闲置集装箱改造成特色民宿,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造产值800万元,“簕菜+文旅”的模式让小村落焕发大活力。
江门立足侨乡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开平-台山成功入选广东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首批试点,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台山川岛旅游景区等成为吸引港澳游客和外籍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新会会城街道奇榜共富广场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1000万元,助力奇榜村冲刺江门首个“亿元村”。
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文化”,江门乡村正通过农文旅融合激活“沉睡”资源。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特色业态:开平市沿潭江打造世遗风韵示范带,活化开平碉楼与村落;台山市串联滨海资源,打造海上丝路滨海风光带;桂水村推出“我在桂水有块田”共享农田项目,承办金蚝灯光美食嘉年华,乡村旅游的“江门味道”愈发浓郁。
金秋丰收季,侨乡满庭芳。如今的江门,260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星罗棋布,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起如画风光。在即将到来的丰收节,江门将以乡村的改革成果、产业硕果、生态美景,向外界展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讲述新时代侨乡乡村的精彩故事。未来,江门还将持续推进50个精品村建设、15个村庄运营试点,攻坚100条最薄弱村,让丰收的喜悦传遍每一个村落,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侨乡大地越绘越美。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