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丰行每逢一些重要节庆日都到我市多家养老院进行送温暖活动。

许多老人携家人到和园参观拍照。

谢英珠看望颐养院的老人。
重阳节前后的江门,处处洋溢着民营企业尊老敬老的温情:社区广场上,民营企业举办的银铃文艺汇演歌声悠扬;村子里,企业志愿者将节日礼物送到老人手上;城区公园中,企业捐赠的健身器材旁满是老人的欢声笑语……多元敬老活动让这座城市暖意融融。截至2024年末,江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99.4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4.6%,比全省平均水平17.5%高出7.1个百分点。如今,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让每一位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民企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江门一些民企主动作为,将尊老敬老落到实处,除节日慰问外,还加强基金支持,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将敬老服务融入日常场景等。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更以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助力敬老事业“多元协同”。
如何将“敬老”理念深植民企的发展基因,让公益行动与企业成长同频共振?让我们从一些侨乡民企的实践探索中寻找答案。
A 贵在坚持 十余年弘扬尊老敬老美德
“你们能来看望我,我很高兴!”每年重阳节前,大丰行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丰行”)都会前往市区的一些养老院送上慰问品。这样温暖的双向奔赴,在大丰行与养老院之间已延续了十余年。
对民营企业来说,偶尔开展敬老活动并不难,难的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大丰行成立以来,董事长潘健雄每年逢中秋、新春佳节,都会准备好月饼、大米、年货等到我市多家养老院进行送温暖活动。潘建雄说:“我两个女儿自幼就跟着参加这些活动,耳濡目染,尊老爱老、乐于助人之心自小养成,这是我为之高兴的。”
1963年,潘健雄出生在一个新会转业革命军人干部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塑造了他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处事低调、乐于助人的品格。“孝亲敬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有条件一定要去做,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做。”在潘健雄看来,一个注重孝善文化的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和人文关怀,对社会和客户都更负责任。
在慰问老人期间,大丰行还特别挑选了小规格月饼。“老人消化功能弱,传统月饼太大,有的老人过期了还舍不得扔。”潘健雄道出了这一贴心设计的初衷。在选择慰问品时,潘健雄会提前咨询养老院工作人员,选购适合老人的水果。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体现了对长者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笃行善举,大爱无疆。一直以来,潘健雄坚持这一理念,用笃行善举将大爱无疆转化为具体行动,以宽广胸怀鼓励、关爱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贡献一份力。
2016年,潘健雄加入江门市五邑慈善会。近10年间,潘健雄的大丰行及相关企业共向江门市五邑慈善会捐款100万元,用于帮扶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等群体,他也被推举为该慈善会永久荣誉会长兼常务副会长。
大丰行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让其与客户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记者采访当天,就有来自马来西亚、美国的客商专程从海外飞来选购产品,他们看中的不仅是产品质量,更是企业背后那份对社会、对消费者、对客户的责任心。
“我们给世界一个正能量的付出,世界定会给我们一个正向的回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当海外游子品尝着大丰行出口的故乡食品慰藉乡愁时,江门养老院里的长者们也正感受着这家企业带来的温暖。在潘健雄的带领下,大丰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利润,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了多少温暖,传承了多少美德,承担了多少责任。这条路,他走了十余年;这份情,仍在继续传承。
B 敬老情怀 投入1480余万元打造精美和园
秋阳洒在青砖灰瓦上,给新会区司前镇天等村的和园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10月28日,从蓬江区过来的李伯和家人漫步其中,不时驻足拍照,“这里很有岭南园林的韵味,快给我拍张照。”在社交平台看到这座藏在乡镇小村子里的漂亮岭南园林,他们特意驱车前来打卡。
很难想象,这座投入1480余万元打造的仿古建筑群竟然藏在一个小村子里,而这背后则是一位民营企业家的赤子之心。和园,由广东天健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健家具”)创始人梁广义出资建设,承载着他回报家乡、敬老爱老的深厚情怀。
梁广义,土生土长的新会司前镇天等村人。1980年,他踏上创业之路,创建天健家具。历经45年风雨,公司成为广东省历史悠久的钢家具生产出口企业,也是全国较大的钢家具出口企业之一。事业有成后,梁广义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
“一开始他就想建成老人活动中心。”谈起建设和园的初心,天健家具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梁小龙说,“我们老板希望建设家乡、回馈家乡,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这片和园所在地,曾是一片荒废多年的闲置地块,旧畜牧站、旧市监所和村委会旧址,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梁广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要让这片荒地焕发生机。
梁广义做建筑出身,有着深厚的建筑功底。为了打造出理想的和园,他聘请了广州专业的设计公司。不过,他始终觉得还可以更完善。建设时,他经常来到建筑工地,蹲在工地完善设计方案。“这里怎么设计得更好,怎么让老人们用得更方便。”他一边比画着,一边和身边的施工人员交流。在广州知名设计院的设计基础上,结合自己看过的众多园林,梁广义对和园的设计不断修改完善,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和园历时一年多建成,移交给司前镇政府,并于2024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走进和园,仿佛踏入一幅岭南水乡的画卷。小桥流水、连廊环绕,中间那棵木棉树,在红棉亭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喜雨桥上,汉白玉的拱桥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这些价值不菲的建筑材料,梁广义用起来毫不吝啬。“给家乡的,给老人们的,就得用好的。”他说,“建好和园,圆了我的梦。”
这里的卫生间全都是采用坐厕,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这些适老化设计,让老人们使用起来更方便。
和园不仅有漂亮的园林,让周边老人多了休息游玩的好地方,还建设了一个长者中心——陶然楼,旁边设有司前镇史馆,让老人们在此休闲之余,还有一个精神上的怀旧之地。陶然楼门口的对联“长者无忧善政亲民岁月甜陶然自得春风入户身心暖”,道出了老人们在这里的惬意生活。
闲置荒地变身文化地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里不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粤剧表演、新会非遗司前木板年画展示与体验活动,还举办了“千年古镇,大美司前——司前镇村史馆中小学生讲解员比赛”等。和园启用以来,共举办约45场惠民活动,服务群众10000人次,受到长者们的热烈欢迎。
村民黄姨感慨:“现在我们村建设得很好,一出家门就能到公园玩,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60多岁的李伟澎在和园当保安,他笑着说:“以前这个地方是一片烂地,现在这里环境好、空气好,附近的老人都爱来这里闲坐。”
C 基金支持 从零散帮扶走向系统助老
重阳节前夕,江门市裕景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景食品”)的办公楼里飘来浓郁的饼香,董事长谢英珠敲定一批重阳节慰问物资清单,她的身后是一袋袋刚打包完成的鸡仔饼。“做企业是安身立命,敬老助老是立心之本。”这位年过六旬的企业家笑着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谢英珠不但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是公公婆婆最爱的好媳妇,她的创业路与助老心始终并行。1993年,她跟着家族做起香辛料小生意,2000年正式成立裕景食品,将胡椒粉、咖喱粉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往各地。企业刚站稳脚跟,她就带着现金和物资走进了乡村老人家中。“当时就觉得,企业家无论赚多赚少,也不能忘了需要帮助的人。”她坦言,自己是茂名电白人,但从小在江门长大,早已把这里的老人当作亲人。
25年间,江门大大小小福利院的石阶、乡村的泥路都印着她的足迹。江海区礼乐街道颐养院的老人们记得,每年重阳节她都会带着提前订好的蛋糕和苹果过来,端午则送粽子,冬至就带着糯米粉和老人们一起做汤圆;偏远村落的独居老人家里,她送去的电视机、电饭煲还在运转。
谢英珠的助老之路,从零散帮扶走向系统助老的转折点,是2018年裕景爱心慈善基金的诞生。“早年送物资全凭脚力,走一户记一户,时间久了才发现,需要帮助的老人太多,得有长效机制。”她回忆道。该基金多年来投入超30万元,将帮扶范围从礼乐街道拓展至整个江海区,定向覆盖困难长者、孤寡老人等群体,受惠老人超500人次。从2024年开始,谢英珠每年固定向该基金捐赠不少于5万元,并交由江海区慈善会规范管理,确保善款“每一分都用在老人心坎上”。基金的规范运作,也让助老行动有了精准靶向。
25年来,尊老敬老、深耕公益的初心,早已融入谢英珠的企业血脉,敬老领域投入累计超百万元。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谢英珠望着墙上“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奖状由衷地说道:“有位老人曾说,我送的汤圆比自家孩子买的甜。这份认可,比任何订单都珍贵。”
25年的助老实践,更让谢英珠对养老产业有着切身体会。数年前,她曾力推在鹤山打造四合院式康养院,特意邀请北京农科院规划菜园、茶室,想让老人既能安享晚年,又能保持生活乐趣。“当时连床位布局都规划好了,后来因为场地审批等种种原因无奈暂停了。”谈及搁置的计划,她语气遗憾却坚定,“经过这么多年在福利院、养老院和老人们打交道,我非常清楚三四线城市的养老痛点——高端机构普通人住不起,平价机构缺专业护工。”基于此,她提出“社区微型养老点”构想:“不用大场地,配个护工、备些常用药,再组织志愿者上门,就能解决多数老人的日常需求。”谈及未来,若有机会,谢英珠仍然希望将康养院办起来,“很期待我心中理想的养老生活能成为现实。”
D 探索思考 民企敬老如何可持续?
尊老敬老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民企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江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主导与推动,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慈善公益,历来是助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参与,更是实现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单一的养老模式逐渐难以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敬老事业亟待注入新的活力。”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认为,民企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其主动参与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更能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灵活机制,成为构建多元养老体系、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在宋旭民看来,民企投身敬老事业,既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共赢的重要路径。民企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主体,参与敬老工作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让企业更好地在当地扎根发展。
民企敬老重在落地,需结合自身资源与老人需求,探索可操作可持续的行动路径。宋旭民表示,民企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聚焦员工家属,为员工家中老人开展慰问、健康咨询等服务,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组织员工参与社区敬老行动,如陪伴独居老人、协助老年助餐点运营。当员工亲身参与关爱老人的过程,能更深刻地认同企业价值观,减少人员流动,形成“以企为家”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当然,要让民企的敬老活动持续发挥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还需要从机制建设和多方协作两方面着力。宋旭民认为,在机制建设上,民企的敬老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短期的活动层面,而应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机制,将敬老工作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在多方协作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积极支持,对在敬老爱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鼓励,进一步激发更多企业参与敬老事业的热情。
五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坚认为,企业开展敬老等公益活动,往往以“回馈家乡或企业所在地”为核心导向,而这种意愿的强弱,是否可持续,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及地方的营商环境有很大关系。“在鼓励民企参与敬老事业的同时,政府部门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并以‘产业协同’为突破,加大对地方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让企业有精力、有资源回馈社会,形成各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刘志坚说。
民企敬老,除了“输血”,还需“造血”,特别是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业,在发展银发经济的同时,可实现企业与敬老公益的同步发展。记者从江门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自2024年以来,凝聚社会爱心单位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支持我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不断发展,为广大老人谋福利、增福祉;链接了一批爱心餐饮企业,通过推出优惠套餐、消费打折等让利模式,助力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为广大老人赠实惠、送温暖,共同营造了孝老敬老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其中,鹤山山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虹以餐饮行业为纽带,积极投身敬老爱老公益事业,牵头推动“鹤友”社区饭堂项目落地,积极带动我市餐饮企业共同参与助老服务,成效显著。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企业、社区、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侨乡敬老生态体系就会更加完善,江门老年群体就会享受更多福祉!
策划统筹:朱卫星 吕胜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傅雅蓉 李银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