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31 07:32   

手术中,医生操作二尖瓣夹子“捕获”瓣叶。

手术中,医生操作二尖瓣夹子“捕获”瓣叶。

超声科团队术中进行食道超声引导。

超声科团队术中进行食道超声引导。

    “这么大的手术,这么小的伤口,这么快就恢复,我感到吃惊,也觉得满意。”昨日,75岁的刘阿姨在回访时如释重负地说道。

    回顾手术当天,江门市中心医院介入手术室里正在无声上演一场关乎生命“心”希望的精微战役。一根细长导管从患者大腿静脉悄然进入,穿越血管迷宫,最终抵达心脏深处。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伟栋的带领下,该科副主任医师刘金学在超声引导下稳稳合拢特制“夹子”,原本重度反流的二尖瓣瞬间恢复功能。

    这一刻,标志着江门地区首例独立完成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获得圆满成功;这一瞬,意味着江门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主”的历史性跨越。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陈君

    从“门关不严”到“严丝合缝” 一场高难度的“修复战”

    接受此次手术的刘阿姨今年75岁,其病情极具代表性且充满挑战。两年前起,她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日常生活深受影响。经检查,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阵发性房颤”。

    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前叶脱垂(CarpentierⅡ型),主要累及前叶中段(A2),重度二尖瓣反流(+4)。进一步经食道超声检查明确显示:二尖瓣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前后瓣叶对合错位。

    “刘阿姨的病情非常典型。”刘金学介绍,“她高龄、心功能差、伴有房颤,属于传统外科手术的高危人群。用俗话说,她的心脏‘经不起大风大浪了’。”

    在多学科会诊中,专家们反复权衡,最终因TEER技术具有微创、无需开胸、心脏不停跳等特点,将其视为“一锤定音”的关键。刘金学透露:“尽管刘阿姨的二尖瓣解剖结构复杂,但心脏超声评估显示仍有通过夹合修复的可能。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实施手术的决心。”

    刘金学以生动比喻解释手术难点:“人体二尖瓣就像一扇精密运作的‘单向门’,控制血液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刘阿姨的这扇‘心门’,不仅‘门板’损坏——前叶脱垂,犹如门板自合页松脱,‘门框’也扩大——瓣环扩张,导致门关不严,血液大量倒流。”

    这一情况为手术带来巨大挑战。高伟栋表示:“我们相当于要在松垮的‘门框’上,精准夹住那片掉落的‘门板’,并让它与另一扇‘门板’严丝合缝。这对医生的操作精度、应变能力及团队配合都提出极高要求。”

    从“航行穿越”到“落下夹子” 一次多学科的精准协作

    手术当天,在麻醉科与超声科的密切配合下,心血管内科团队开启这场精密的“心门修复工程”。

    手术中,在医护团队的协作下,那枚神奇的“夹子”经历了一段令人惊叹的“心脏内航海旅程”:自患者大腿股静脉进入,如微型潜水艇般沿血管自然通道缓缓“航行”至右心房。随后,医生在房间隔选择理想位置进行“穿越”,使导管进入左心房。历经精细的“航路测试”“航向调整”“抛锚定位”等操作,夹子最终精准送达病变二尖瓣区域。

    整个手术最令人屏息的瞬间,莫过于精准夹合瓣叶的决定性时刻。刘金学生动回忆:“TEER手术犹如一场在心脏内上演的精密交响乐。我印象最深的是准备捕获瓣叶的关键节点。”

    该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崔健嫦如同战场的“眼睛”,她紧盯屏幕,以清晰冷静的语言引导刘金学:“顺转至12点,对,非常好,现在可上提夹子捕获瓣叶。”

    与此同时,为创造稳定操作环境,刘金学立即与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邓世杰沟通:“将呼吸机潮气量调整至200ml。”指令刚落,原本随心跳剧烈舞动的瓣叶瞬间变得“乖巧”,精准落入夹子两臂之间。刘金学随即落下夹子,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当夹子稳稳合拢,超声监测显示反流血流显著减少。更令人欣喜的是,心电监护显示患者由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这不仅意味着手术成功,更表明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那一刻,我们三人仿佛融合成一个精密的大脑。”刘金学感慨,“效果甚至超出了预设的最佳目标。”

    整台手术仅耗时约1小时,术后经食道超声监测提示:二尖瓣反流显著减少,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刘阿姨生命体征平稳,她说:“我感觉恢复良好,气促、心悸等症状显著缓解。”术后第三天,患者即康复出院,创下该科心脏大手术康复新纪录。

    从“联合手术”到“独立完成” 一场质变的技术飞跃

    早在2023年,江门市中心医院曾在外院专家指导下“联合”完成本地区首台TEER手术。而今年完全依靠该院力量“独立”完成的此次手术,背后是团队近年来不懈的沉淀与积累。

    “虽仅一词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作为本次手术的统筹与把关者,高伟栋受访时表示,“这标志着我院整个TEER技术体系——从病例评估、手术决策到核心操作、围术期管理,已全面成熟。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体系成熟、团队自信与区域医疗能力独立的显著标志。”

    这一质变,具体体现在三个“自主”。高伟栋详细解释:“一是病例决策的自主。面对刘阿姨这类复杂病例,我们自己的多学科团队能独立判断其是否适合TEER,并制定详尽手术策略;二是核心操作的自主。从精准穿刺房间隔,到超声引导下巧妙捕获、夹合瓣叶,全部由团队独立完成;三是应对风险的自主。术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如腱索缠绕、瓣叶捕获困难等,我们均具备独立识别与处置能力。这确实是质的飞跃。”

    随着江门首例独立TEER手术的成功完成,本地区心血管疾病治疗掀开新篇章。对江门及周边地区心脏瓣膜病患者而言,这一突破意味着在家门口即可获得国内顶尖的微创心脏治疗服务,无需再远赴广州、上海等医疗中心,既减轻经济负担,也赢得宝贵救治时间。

    从“江门首例”到“普惠医疗” 一台手术迎来一片福祉

    TEER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将实质性改变江门本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格局。

    “这正是TEER技术的核心价值所在:高效、微创,患者获益巨大。”刘金学强调,“它完全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与漫长恢复期。刘阿姨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第三天即可出院回家,生活质量获得极大提升。”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医疗技术推广,TEER手术费用大幅降低——由过去30余万元降至约18万元,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部分约3万—5万元。“这一变化使TEER从令人望而却步的‘高端技术’,转变为更多普通患者负担得起的‘普惠医疗’。”刘金学表示,“这一福祉,为本地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将TEER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望未来,该院心血管内科已制定清晰发展蓝图。“这台独立手术的成功,是我们心脏瓣膜团队厚积薄发的结果,更是全新起点。”高伟栋表示,“下一步,将推动TEER技术从‘成功首例’走向‘常态化开展’,让更多患者无需等待。我们致力于将医院打造为区域性TEER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让这项先进医疗福祉如涟漪般扩散,惠及更多患者。”

    从需要外援到完全自主,从开创先例到常规开展,从高昂费用到医保普惠,这条技术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为无数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重获“心”生的希望。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