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15名太平洋岛国留学生侨乡求学记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4 07:32   

陈毅湛为留学生提供指导。

陈毅湛为留学生提供指导。

在《初级汉语读写》课上,留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课。

在《初级汉语读写》课上,留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课。

留学生合唱斐济歌曲《我的布卡湾之旅》,展示太平洋岛国特色文化(第二排左一为塞米,右一为萨姆)。

留学生合唱斐济歌曲《我的布卡湾之旅》,展示太平洋岛国特色文化(第二排左一为塞米,右一为萨姆)。

所罗门群岛姑娘杰丝敏(左一)在中国学生的帮助下制作灯笼。

所罗门群岛姑娘杰丝敏(左一)在中国学生的帮助下制作灯笼。

    从太平洋的碧海蓝天到中国侨乡江门,一群怀揣梦想的太平洋岛国青年跨越万里,在五邑大学开启了特殊的求学之旅。一年多来,15名来自斐济、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的留学生,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逐步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并在专业学习与文化交融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

    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远不止于个人求索。他们的到来,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他们的学习,为深化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他们不仅是求学的学子,更是携手前行的伙伴,共同构筑着跨越山海的未来。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通讯员 江逸轩

    A “每一段经历都弥足珍贵”

    每一名抵达江门的太平洋岛国学子,都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憧憬,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成长之旅。

    “在江门的一年多时光令人难忘,每一段经历都弥足珍贵。”所罗门群岛青年德米恩(Demien)的感慨颇具代表性。对德米恩而言,五邑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这里还有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亲切的师友、丰富的文化体验,让他找到了归属感。令他更加坚定信念的是,这段留学经历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使命——“我计划将在这里学到的先进通信技术带回家乡,应用于灾害应急通信系统,为祖国的防灾减灾事业贡献力量。”

    与德米恩一样,来自斐济的塞米(Semi)带着明确的目标而来。翻开塞米的汉字笔记本,字迹工工整整,一如他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份认真,源于他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曾是斐济政府的一名官员,负责灾难应急响应。“我现在就读的专业是通信工程,希望将来能用所学知识帮助我的祖国提升应急通信能力。”塞米曾在斐济的中文学校就读,但直到踏上江门的土地,他才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去开平看碉楼时,独特的侨乡文化让我着迷。”

    对多数学生而言,跨文化沟通是首要挑战。来自所罗门群岛的马内热·伊古·皮格(Manegere Egu Pige)坦言:“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我曾担心无法融入当地生活。”但这种顾虑很快被中国朋友的热情化解。“那些简单的问候——‘嗨,你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让我倍感温暖。”从交换微信开始,友谊的种子在日常聊天中悄然生长。

    来自斐济的萨姆(Samu)与江门有着特殊的缘分。在家乡时,他认识的大多数华人都来自江门,他的长辈也有不少广东籍朋友。“这里的一切都远超预期。”与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相比,他更迫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我的祖国在紧急灾难风险管理领域缺乏成熟专业力量,因此来到江门学习意义非凡。”

    更让萨姆惊喜的是,在江门他找到了“家的温暖”。得益于长辈们的华人朋友圈,他常被邀请参加中式聚餐,在旋转餐桌前学习使用筷子。“这种熟悉的氛围让我逐渐明白:归属感无关距离,而在于心灵的相通。”

    而对于23岁的所罗门群岛姑娘杰丝敏(Jasmine)来说,留学更是双向的展示与分享的好机会。她不仅在这里学习,更主动成为沟通的桥梁,把中国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与自己的生活通过照片分享给家乡的亲人。“未来当我回到祖国,用中文与当地华人交流时,这份跨文化的连接定会成为促进理解的桥梁。”

    B “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角’”

    去年举办的外国留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泰润斯(Terence)怀抱吉他,带来的粤语歌曲演唱《海阔天空》技惊四座。

    这首歌他练习了无数遍,驱动他的是对粤语旋律和中国摇滚情怀的真心喜爱。留学生辅导员包丽萍还记得这个所罗门群岛青年的诺言:“第一学期参加校园歌手大赛时,他用英文歌获得三等奖,赛后还遗憾地表示下次要挑战中文歌。”半年后,在外国留学生夏令营活动的舞台上,他兑现承诺,标准的粤语发音赢得满堂喝彩。

    “他在日常打招呼时会主动使用粤语,宿舍里也常听到他在模仿发音。”包丽萍补充道。这种对语言学习的热情,源于泰润斯对音乐的挚爱。“尽管语言不通,我始终热爱摇滚乐的激情与力量。这种对音乐的热爱,意外地成为我融入中国校园生活的桥梁。”泰润斯说。

    这样文化共鸣在留学生中并非个例。“选择来中国留学,不仅因为这是拓宽知识领域的宝贵机会。我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一直心怀向往。”德米恩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这也是谢嘉欣老师的课程《中国概况》广受同学们欢迎的原因。“这门课程生动有趣,老师不仅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还巧妙融合现代发展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智慧。”德米恩表示。

    据五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孙娅介绍,该学院构建了系统的文化浸润体系,去年共开展25场文化活动,举办中秋、春节、端午、国际文化节等校园活动,组织学生体验陈皮文化,前往新会茶坑村、开平仓东村开展国情研修等。

    校园文化日给杰丝敏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国际学生与中国同学共同编排了传统舞蹈,通过肢体语言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学生们每晚都在排练厅练习,中国同学主动担任编舞指导,耐心纠正动作细节。“当完成表演时,所有人都深刻感受到文化交融带来的喜悦。”

    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留学生们也积极展示本土文化。在国际文化节和各类庆典中,太平洋岛国的传统歌舞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参与度极高,几乎所有活动都会参加,在歌舞方面尤其有天赋。”包丽萍赞赏道。

    更让孙娅欣慰的是,留学生们实现了从“听故事”到“讲故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年多来,他们不再是单纯来听课的,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角’。他们会主动分享太平洋岛国故事,这恰好体现了五邑大学作为侨校的特色——搭建一座桥梁,让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年能自然地互相了解。”

    C 暖意融融的陪伴时光

    在五邑大学,一套细致入微的服务体系,让远离家乡的留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带班学长”是其中一项举措。22级商务英语专业的林家葵是首届留学生“带班学长”之一,她亲历了留学生融入校园的全过程:“入学初期,我们协助他们办理银行卡、电话卡,带领他们熟悉食堂用餐流程,并参观校园设施。”

    当时,5位学长建立了高效沟通机制:每人固定对接三四名学生,通过微信群聊实时响应需求,形成“专人负责+灵活补位”的服务模式。这种年龄相近的陪伴,让跨文化沟通更具亲和力。

    生活中的贴心关怀无处不在。林家葵记得一个温馨细节:“留学生初到时仅携带凉鞋,然而体育课等课程需要运动鞋,我们便陪同留学生到地王广场选购。”考虑到他们初来乍到,生活开销较大,学长们便主动帮忙砍价。“成功节省费用时,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当遇到银行卡故障、遗忘密码等突发问题时,学长们立即变身“应急专员”。林家葵说:“我们会第一时间赶到宿舍或陪同前往银行网点,确保他们的学习生活不受影响。”

    留学生辅导员的陪伴更为深入。作为与学生同住一栋楼的辅导员,包丽萍能更直接地了解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她记得学生帕翠克(Patrick)刚到江门的困境:“因思乡和生活不习惯,他出现上课迟到、深夜难眠的情况,常独自红着眼眶在走廊徘徊。”

    发现这一情况后,包丽萍和学院负责人定期与帕翠克谈心,联系学校心理中心安排辅导。经过一个月的调整,他的状态明显改善,“不仅不再迟到,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这样的关怀中,我们逐渐有了归属感。”回忆起那段时光,帕翠克笑着表示。

    最让包丽萍感动的是一个小小的分享场景:有一次,包丽萍在走廊遇到几位正在分享从家乡带来的金枪鱼罐头的留学生,他们热情邀请她品尝,还立即回宿舍拿来一罐全新的罐头,“他们说这是家乡最珍贵的美食”。这份跨越重洋的分享,让包丽萍感受到他们的淳朴与真诚。

    “我也从宿舍取来辣条、芝麻糊等中国零食与他们分享,这些充满中国特色的食品同样受到他们的喜爱,成为我们交流的甜蜜话题。”包丽萍说。

    孙娅认为,这种温暖是相互的。最让她觉得“一切都值得”的,是一次普通的校园劳动:“有几个学生一边打扫,一边认真地说‘谢谢中国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我们也想为学校做点事’。”朴实的话语让她感受到留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

    D 定制课程背后的责任担当

    温情陪伴的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教育体系,既要让留学生学有所成,更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的大局。

    每周四上午的物理课上,授课老师陈毅湛总会耐心地鼓励留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理解。作为由精英师资组建而成的教学团队的一员,他深知这批学生的特殊性:“我会参考国外最新教材设计课程,通过直观案例讲解概念,组织学生上黑板实操练习,再辅以一对一辅导。”

    这支教学团队的成员均为各学院的骨干师资,其中包括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和资深教师,他们集中优质资源为留学生开展全英语授课。孙娅表示,为这批留学生做课程设计是一次全新探索:“我们专门定制了全英文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是宽基础、重应用、强交叉。”例如创新开设通信工程(应急通信与应急指挥)等课程,就精准对接了岛国地理环境与灾害特征。

    定制课程需要付出更多心血。陈毅湛有时会用到两三天时间来准备单节课程,但他从学生们的进步中看到了回报:“在暑期实践和研学活动中,他们提交的报告质量令人惊喜,尤其是对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解,已从概念认知发展到结合本国实际的应用思考。”

    实践教学环节同样精心设计。五邑大学就组织了留学生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区实地调研,并与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南方电网等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五邑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院长徐晓龙介绍,教学中重点融入了人工智能、应急通信、无人机组网以及AR/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太平洋岛国对先进防灾减灾技术需求迫切,学生们高度期待引进中国的成熟技术,服务于本国的灾害管理事业”。目前,该学院与五邑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院及相关企业正共同研发新型技术产品。其中,“电力应急保障生命舱”项目方案已在策划中,未来将在校际合作框架下,推动该项目在太平洋岛国实现落地应用。

    这一系列教学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坚实的制度支撑与顶层设计。自2023年2月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用以来,五邑大学构建起“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体系。

    太平洋岛国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纯阳指出,研究院作为学校支撑合作中心具体运作而设立的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政策对接研究、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技术协同创新及产业发展合作、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培训。学校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通过加强科产教融合、承办应急救援演练、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大学的合作交流、开展太平洋岛国政策和技术研究等系列务实举措,精准对接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人才需求,对留学生培养形成多维度支撑。

    与此同时,校际合作的拓展也为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五邑大学已与斐济国立大学、巴布亚新几内亚自然资源与环境大学、汤加国立大学、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等4所太平洋岛国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覆盖人才共育、科研合作与师资交流。这不仅为在校留学生未来的深造与发展铺设了道路,也使得定制化课程的内容能更精准地对接太平洋岛国的实际需求。

    “学院将继续充分利用侨乡文化和产业资源,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第二课堂的特色文化体验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的社会考察,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国国情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让留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国情,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和侨乡故事,成为学校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的一大特色。”孙娅补充道。

    从一课一时的精心设计,到技术成果的落地推广,再到制度层面的合作布局,五邑大学正通过教育交流,履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为构建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对话侨胞】

    播种未来:一位侨领的“搭桥”之旅

    在五邑大学太平洋岛国留学生的求学路上,有一群特殊的“护航者”。他们跨越山海,用温暖守护着每一个求学梦想,其中,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尔省—广东省友好协会副会长、江门籍侨领杨坚庆最为热心。近日,记者与杨坚庆对话,聆听他与留学生之间的暖心故事。

    记者:您是如何了解到这批留学生的情况并决定提供帮助的?

    杨坚庆:我是在所罗门群岛中华总会的微信群里,看到了五邑大学招收太平洋岛国留学生的信息。当时就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机会,马上联系了五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我在所罗门生活多年,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很想为家乡的大学推荐优秀的所罗门群岛学子。

    记者:在帮助过程中,您最关注哪些方面?

    杨坚庆:主要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比如购买往返机票和必要的生活物资,让他们刚来时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分心。我更希望他们能珍惜在中国的学习机会,做到学有所成,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记者:这一年多来,有没有让您特别印象深刻的学生?

    杨坚庆:一位名叫露露(Lulu)的女孩让我很感动。她是农民的女儿,特别朴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不仅成绩进步明显,整个人都变得更自信了。最难得的是,她还会主动鼓励学弟学妹来中国学习,这份心意很珍贵。

    记者:听说您和学生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杨坚庆:是的,今年除夕我们还一起吃了团圆饭。看着他们充满活力的样子,听着他们分享在中国的见闻,我更加确信推荐他们来五邑大学是正确的决定。

    记者:经过这一年,您觉得学生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杨坚庆:他们变得更加独立、成熟,不仅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对自己的未来也更有信心。你能感受到他们正在快速成长。

    记者:作为江门籍侨胞,您如何看待家乡和五邑大学在培养太平洋岛国人才方面的作用?

    杨坚庆:所罗门群岛有很多广东籍侨胞,其中江门籍占了很大比例。我作为江门籍侨胞,对五邑大学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学校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扩大影响力,推荐更多优秀人才来学习。

    记者:您觉得这种民间的关怀,对促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友谊有什么特殊意义?

    杨坚庆:我会定期和学生们见面,给他们带去一些家乡的问候,也帮他们传递对家人的思念。我在所罗门群岛生活多年,当地人很信任我,而这种来自民间的关怀,和学校的教育正好形成互补,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增进两地人民之间的感情。

    记者:您对这些学生有什么期待?

    杨坚庆:希望他们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将来能为所罗门群岛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他们永远记得母校,未来成为连接中所友谊的桥梁,让所罗门群岛的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赵可义)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