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时节。此时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寒邪当令,容易引发或加重一些特定疾病。医生提醒,立冬后养生的核心是“顺应天时、固护正气”——既要做好防寒保暖,预防寒邪诱发的各类疾病,又要结合自身体质合理进补,避免盲目跟风。遵循“辨证施养、适度为宜”的原则,才能在冬季养精蓄锐,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立冬后要警惕旧疾复发
61岁的刘伯,患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平时也比较注重保养,养成了晨练的习惯。前段时间,气温骤降,刘伯仍然坚持每日晨练,因防护不当而导致咳嗽、咳痰加重,逐渐出现喘息、发热等急性加重症状,入院后检查发现并发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医生叮嘱刘伯出院后要特别注意防寒、防感冒、增强体质。
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张双胜表示,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因此,立冬后高发的疾病多与寒邪侵袭、阳气受损有关。如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病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对于素有旧疾(如老慢支、哮喘)的人来说,此时更易复发或加重,需要警惕。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门诊部副主任罗友芬表示,根据往年门诊情况,立冬后常见疾病有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急症、心绞痛、脑梗死;关节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加重、骨关节炎急性发作;脾胃虚寒证,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冬令进补 增强体质
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这意味着冬季是调补机体、养精蓄锐、增强体质的好时期。立冬养生的核心是顺应冬季“藏精”的养生原则——此时人体阳气内敛、气血沉降,进补能更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达到“补养精气、增强体质”的目的。
一是起居养生。睡眠遵循《黄帝内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教导。早睡以养护阳气,晚起以躲避严寒,等待日出后阳气升发时再起床。注重保护头项部、脚部、腹部,外出戴帽、戴围巾。
二是饮食养生。温补为主,适当多食用温性、热性的食物来补养阳气,抵御寒冷,比如羊肉、牛肉、鸡肉、虾、韭菜、洋葱、大蒜、坚果等。食疗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血药膳,也可选用有滋补作用、调节免疫力的膏方服用。
三是运动养生。选择在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的上午或下午进行锻炼,在室内或背风向阳处运动,避免在寒风、雾霾中运动。强度以“微汗”为度,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
四是经络养生。艾灸是冬季温补阳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常灸关元穴(培补元气,温肾壮阳)、足三里穴(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大椎穴(振奋阳气,预防感冒)等。
罗友芬提醒,进补需遵循“辨证施补、适度为宜”的原则,避免盲目进补反而损伤机体。此外,进补要注意5大禁忌:一是忌“无病进补”:身体健康者无需刻意吃滋补品,过度进补易导致肥胖、上火(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反而加重身体负担。二是忌“虚实不分”:如阴虚体质者误食鹿茸、羊肉等温热补品,会导致“阴虚火旺”,出现失眠、烦躁等症状;阳虚体质者误食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会加重畏寒怕冷。三是忌“进补与消化脱节”:冬季人体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进补时需搭配健脾消食的食材(如山楂、陈皮),避免因滋补品过于滋腻导致腹胀、食欲下降(如吃羊肉时可加少量陈皮)。四是忌“温补过度”:如每日大量吃羊肉、狗肉,或长期服用人参、鹿茸,易导致“上火”,可通过多喝水、吃少量凉性水果(如梨、柚子,需加热后食用)缓解。五是特殊人群忌盲目进补: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者需暂停进补,先“清邪外出”(如服用感冒药),否则可能导致“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江门日报记者/何雯意 通讯员/陈君 温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