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绘画。

“童”行课堂给学生们提供托管暖心服务。
在圩镇城市客厅,老人听着粤曲品尝甜品,儿童沐浴书香快乐阅读;在焕然一新的文体广场,篮球少年挥洒汗水,广场舞队伍随音乐律动……日前,记者走进开平市月山镇,尽管不是节假日,圩镇城市客厅这一热门地标仍吸引不少群众前来“打卡”,改造后的文体广场也已成为群众日常晨练、休闲、运动的热门选择。从“小改造”到“大幸福”,月山镇正通过“硬件升级+软件赋能”双轮驱动,以精准供给的多元服务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让群众在触手可及的幸福中感受城镇温度,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共客厅
在月山“三点三”美食街尾,一座三层的圩镇城市客厅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综合体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打造出立体化的文化服务矩阵,成为月山镇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
圩镇城市客厅的三楼儿童阅览室以丰富多彩的绘本、益智玩具打造亲子天地;舞蹈室则通过灵活分区,兼容文艺队伍排练与学生志愿者教学,成为集文化培育与技能提升于一体的复合型活动阵地。
“以前带孩子没什么好去处,现在这里成了我们每周必来的地方。”正带着五岁女儿阅读绘本的罗女士告诉记者,儿童阅览室的开放,让孩子们有了一个安全、有趣的成长空间。
二楼展厅精心打造了荣誉展示、龙舟文化、“三点三”下午茶文化等特色主题展区,结合电子影音沙盘立体呈现了月山镇的发展脉络。同层的图书区藏书3万多册,配备借阅、充电、Wi-Fi及便民药箱、轮椅等服务,实现“一站式”关怀。
此外,一楼戏院免费开放,配备专业音响设备,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前来开展文娱活动,悠扬戏曲声时常从这里传出,已成为老年戏曲爱好者的“精神乐园”。
值得一提的是,月山镇创新采用“公益+社会”运营模式,通过业态升级将传统商铺提升转型为文化交流空间,与图书阅览区形成“楼上阅读、楼下休闲”的立体场景,让群众在品味甜品时浸润书香,实现商业活力与文化服务的双向赋能。
“这种‘公益+社会’的模式,既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又为文化空间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新思路。”月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尝试让文化服务更加接地气、有活力,圩镇城市客厅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群众前来参与活动、交流思想,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系统。
从“430课堂”
到“童”行课堂暖心蜕变
硬件改造是基础,服务提升才是关键。月山镇依托圩镇城市客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以公益活动品牌实现文化服务从“有”到“优”的跨越。
面对课后托管难题,月山镇创新开设“430课堂”,除周一至周四常态化提供免费作业辅导外,周五还增设党史学习、红色观影、益智棋类、花式跳绳、创意绘画等课程,累计服务学生1980人次,总服务时长约132小时。
随着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全面覆盖,月山镇及时优化服务供给,将“430课堂”升级为“童”行课堂,精心策划彩铅绘画、象棋博弈、八段锦教学及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等课程8期。
同步开设的寒暑假公益和春季公益艺术培训班达15期,涵盖书法、国画、美术、篮球、游泳、舞蹈、蔡李佛拳、折纸、声乐、轻黏土等十大类课程,累计惠及青少年超700人次,构建起全周期、多维度的青少年成长服务体系。
“以前孩子放假在家就玩手机,现在有了免费课堂,既能学本领又安全!”家长李女士道出众多家庭的心声。
激活“运动+文化”双功能
今年以来,月山镇通过“硬件修复+志愿力量”改造的镇文体广场,正实现着华丽蝶变。该镇重点推进球场翻新、建筑立面与舞台改造,并同步完成停车场硬化及充电桩规划。
硬件升级吸引了社会志愿力量的积极参与。50余名志愿者以“运动主题+文明乡风”为脉络进行墙体彩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通过流动的视觉语言打造出开放式文化展廊,让广场既承载运动功能,又成为传播文明乡风的精神阵地。”月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每天早晚来转两圈,既锻炼了身体又看了‘展览’,这样的公共空间改造实在贴心。”居民邱阿姨笑着说。
如今,广场上既有挥汗如雨的篮球少年,也有随音乐律动的广场舞队伍,文化韵味与生活气息在此交融。退休教师张伯笑着说:“孙子在暑假公益培训班学画画,我在文体广场唱粤曲,各得其乐!”
“这种全龄友好、多元融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增强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月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百千万工程”,让文化阵地成为传递党的声音的“扩音器”、凝聚民心的“强磁场”,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